年利率持续下调 金融助力促消费
时间:2022-10-17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十一”假期刚过,“双11”购物节即将开启,金融消费市场亦随之不断升温。

《中国经营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多家银行近期推出消费贷利率优惠活动,下调消费贷利率,不少银行消费贷利率已进入“3”时代。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参与获取消费金融牌照,并在消费金融市场“各显神通”。

麦肯锡相关报告认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将保持稳健发展,预计2025年底市场规模将增至约28万亿元。

金融机构如何在28万亿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更好惠及消费市场和金融消费群体?业内人士认为,在降低客群借款成本的同时,机构应该做好目标客群下沉,精准对接长尾客户需求。其中,新市民便是潜在客群之一。

降低消费信贷成本

从银行的具体实践看,消费贷利率下降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水平,从而达到刺激消费市场的目的。

近日,杨铭(化名)频繁接到自称“银行信贷中心”的电话,称消费贷款利率降到了月息3厘,相当于年利率3.6%,询问其是否有用款需求。

杨铭不知这是否与他去年曾经咨询过银行消费贷款的事情有关,但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贷款利率又下降了。“去年我咨询的时候,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在4%以上,最低的一家是年利率4.4%。”

记者梳理发现,在2022年国庆期间,多款银行消费贷产品的利率都达到了年利率4%以下。如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随心智贷”年利率低至3.7%,用款期限最长至3年;邮储银行推出的邮享贷最低年化利率可达到3.65%。

中邮消费金融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压降贷款利率,降低客户贷款成本。上半年新发放贷款综合定价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三季度新发放贷款综合定价继续小幅下降,让利消费者。”

同时,部分银行还推出了贷款利率打折活动,如招商银行“闪电贷”前6期享受7折年利率。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的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国有银行个人消费贷产品3月利率平均水平为4.20%,比去年12月底下降了17BP;股份制银行的个人消费贷产品利率则在一季度经历了先降后升,3月平均水平为4.92%,比去年底下降3BP。

从银行的具体实践看,消费贷利率下降有利于拉动居民消费水平,从而达到刺激消费市场的目的。中邮消费金融负责人表示,利率下调后,最直接的表现是借款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息优惠,进而考虑使用消费贷进行提前消费。

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贷款利率下调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提升和消费市场的具体表现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银行信贷侧来看,在今年消费贷款利率优惠活动的刺激下,该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规模有所提升。

日前,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对此有所支撑。具体来看,9月新增信贷大幅扩张,信贷结构显著改善。其中,短期贷款在8月增长基础上继续改善。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这表明居民消费信心持续恢复。

“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须多方综合发力,供给侧促销让利有助于满足客户的消费需求,需求侧改善则依赖于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供需两侧同步发力才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效用的不断显现,经济增长的加速复苏,企业及居民的预期改善,预测居民的消费潜力会逐步得到释放,银行端消费信贷增长乏力的局面亦会有所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9月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三季度例会也提到了对个人消费信贷的扶持,包括推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优化大宗消费品和社会服务领域消费金融服务。

招商证券分析指出,上述会议强调“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重要作用”,并将降低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作为继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之后的新目标,预示“促消费”将是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发力的重点。

国泰君安预测称,在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作用”下,政策引导方案是“政策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一年期LPR可能发生调降、消费贷利率加点可能压缩,个人消费贷利率进一步下降,进而助力后续居民消费、支持消费复苏。

挖掘新市民客群

针对新市民群体的消费金融需求,银行及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强化了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消费金融行业持续向好,进一步激发了机构布局的热情。

9月底,建设银行发布公告称,拟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及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建信消费金融有效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消金公司”)。这也是继中国银行旗下中银消金、邮储银行旗下中邮消金之后的第三家国有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

建设银行称,本次投资是该行为促进和支持消费增长、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所推出的重要举措。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新兴消费业态,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践行普惠金融理念,进一步深耕消费金融领域,为集团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此外,中小银行也在消费金融领域积极展开布局。今年3月和4月,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相继通过收购的方式,取得华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