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长周期看,过去200年的经济发展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异常现象。近10多年来的低利率/负利率也是如此。人类不太愿意花时间研究比自己的生命更长的历史,这或许是历史不断重演的一个难以被验证的假说。
疫情后,通胀反弹,美债10年期利率在6月中旬一度突破3.5%,短暂下行之后正在冲击前期高点。对于臃肿的政府债务杠杆和庞大的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来说,更高的利率对应的利息负担和资本损失(账面)恐难承受。这是研究者论证利率难以达到沃尔克时代的水平的说辞(“沃尔克冲击”的三层含义)。
由史观之,名义利率似乎是丈量文明的有效尺度。每当发生战争,政府债务融资需求的膨胀会提高利率。和平时期,利率又会下行。纵观700年利率史,名义利率就是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缓慢下行的。这似乎代表着人类社会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二战结束以来,再没有爆发全球性战争,未来核大国间爆发热战的概率也非常小,传统的战争、宗教等文明的维度不再有解释力,经济和货币金融环境条件开始发挥主导作用。
四个特征事实
根据8个[1]主要西方国家700年(1317至今)利率史,可总结出如下四个特征事实(Schmelzing,2020):
事实一:利率下行是大趋势。整体而言,1317年至19世纪初,实际利率呈现出阶梯状下行趋势,第一阶段平均利率为11.36%,19世纪以来,震幅扩大,周期更长;名义利率也遵循长期下行的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基本保持在3%以上。19世纪前半叶和20世纪70-80年代,名义利率大幅跳升,前者与美洲和澳大利亚发现金矿有关,后者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及两次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滞胀有关。
分国家来看,名义与实际利率下行的趋势依然成立,但不同国家差异显著。无论是古希腊或古罗马,还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抑或是1900年前后的欧美,利率下行基本上是一个普遍规律(霍默和西勒,2017)。实际利率趋于零似乎是历史的惯性。简单线性外推,到本世纪中叶,实际负利率将成为常态。
事实二:全球实际利率的波动性(标准差)也呈现下降趋势,目前已经降至700年来的最低点。战争和经济周期仍然是引发高波动的两大主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波动性甚至超过了15世纪。
事实三: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不同国家实际利率的联动性(相关系数)增强,相关系数显著提升。这表明各国金融、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提高,反映的是全球化带来的“一价定律”的力量。除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911期间,美国与英国、德国、意大利实际利率的相关系数基本在0.8上下窄幅波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与德国的相关系数下降,但与英国和意大利的相关系数超过了0.9。
事实四:实际利率出现负值并不罕见,但名义负利率是2012年以来的新现象。过去700年来,在8个样本国家中,实际利率为负的国家的GDP占比不断上升,从14世纪初的约15%提升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约30%。17世纪以前,实际负利率的主要贡献者是意大利,其次是荷兰和德国,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的实际利率较少出现负值。17世纪以后,各国的实际利率均间断性地出现负值,而且频率均有所提高。比较显著的是20世纪以来,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战和二战期间的峰值分别为66%和85%,石油危机期间的峰值为40%。
理解利率史的四个维度
庞巴维克称,利率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智力和道德力量越强大,其自由市场利率水平越低。笔者认为,不如说:利率是文明水平的反映。文明是一个比文化更广的概念,它是“放大了的文化,”(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世界观、习俗、结构和文化(物质文化和高层文化)的特殊结合”(沃勒斯坦)。由史观之,显著影响利率水平的是文明的四个维度:战争、宗教、政治和商业(经济)。从中世纪到后工业化时代,是一个从战争到和平、宗教文明从垄断到包容、政治从专制到宪政和商业从农业到工业的演化过程。
不同时期,利率水平的高低,以及导致利率波动的力量是不同的。从中世纪到二战结束前的较长时期内,频繁的战争和商品货币制度下的萧条是利率波动的两个主要因素(Schmelzing,2020)。战争时期,融资需求增加,名义利率上升。反之,和平时期,利率则会下降。在同一个时期内(朝代更替),名义利率往往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缺乏弹性,所以实际利率往往随名义利率同步变化。当然,金矿的发现,或政府降低铸币含金(银)量的行为也会导致物价暴涨和实际利率下降。所以,百年战争、黑死病和“黄金大饥荒”(TheGreatBullionFamine)等都是15世纪实际利率高企的主要解释。
宗教文明,及其定义的“道德”也影响着利率水平。借贷行为早在史前的物物交换时代就存在了,但至少从古希腊至中世纪的较长时期内,收取利息都被视为一种邪恶、无耻和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高利贷。所以,《汉谟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等古法典都有关于利息上限的规定。利息(interest)一词的拉丁语为interisse,意指损失,而非收益。这一概念源自罗马法典,它认为,利息是放贷人发放贷款后的受损地位与他没有放贷时的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