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8日下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逝世,享年96岁。
当地时间9月14日下午,女王的灵柩从白金汉宫被运到威斯敏斯特大厅,进行为期四天的停放仪式。不少英国民众特地从全国各地赶往伦敦瞻仰女王。
据报道,女王的国葬将于当地时间19日举行,当天上午11时55分葬礼仪式结束时,英国将为女王举行两分钟的默哀仪式。届时,伦敦希思罗机场也将停飞30分钟以降低噪音,向英女王致敬。预计将有超过2000名宾客参加葬礼,包括多国元首和政要等。国葬仪式将进行现场直播。
女王的生命走向了终点,告别了女王的“日不落帝国”也早已盛景难再。据《环球时报》报道,随着女王的离去,有关英联邦前途的讨论再次被点燃。分析认为,女王的去世可能会促使一些英联邦国家加快对其与英国王室关系的重新评估,并讨论用本国人士而非英国君主这样一位外国统治者来担任国家元首。
不会立马做切割
二战之后,英国国力衰落,去殖民化进程加速,此时英联邦便成为英国笼络其前殖民地的最好工具。1949年的《伦敦宣言》(LondonDeclaration)标志着现代英联邦的成立,并确定了“CommonwealthofNations”的称呼,以示减少殖民色彩。1952年,伊丽莎白继位后,成为其元首。
据英联邦官网介绍,其包括56个国家。英联邦成员国基本上都是英国前殖民地或保护国,遍布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及太平洋地区,总人口约25亿。当中,还有14个主权国家将英国君主视为国家元首,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伯利兹、格林纳达、牙买加、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所罗门群岛、图瓦卢。
事实上,早在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尚处鼎盛时期,其内部几个白人自治领就已经开始不满于从属英国的地位。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奴隶制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马修·史密斯表示,在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的头十年,非洲部分地区,比如肯尼亚也出现了一些独立斗争,这些斗争大部分并不涉及武装冲突,但矛头直指英国,显示出对殖民列强的控诉。
“但同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化圈层内的澳大拉亚对英国则亲近得多,否则,澳大利亚也不至于两次‘脱英’公投都失败了。”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有观点认为,女王的去世或将成为一个“分水岭”,引发多国对英联邦存在意义的重新思考,并寻求脱离这一体系。随着“相对不那么有魅力的”查理三世登基,英联邦成员国主张共和制的人士在推动其目标时将有更大动力,并面临更低风险。
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布鲁克·纽曼表示,不少英联邦国家早就出现了“共和主义”的势头,但只要女王还在,人们还是会对她个人产生情感的依恋,现在她走了,人们对君主制的情感依恋少了很多,对查理三世本人的依恋就更少了。
作为两大英联邦成员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在女王去世后表态,不否认会走向共和制。
当地时间9月12日,新西兰总理阿德恩表示,君主制被抛弃是不可避免的,尽管短期内不会发生,但其相信新西兰将在其“有生之年”成为共和国。
近几日,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也表示,不会承诺在第一个任期内就进行改制共和国举行全民公投。不过,作为工党左翼人士,其在今年5月赢得大选之后,便任命了一名负责共和制事务的助理部长,这也是值得注意的风向。
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相比,加勒比地区的情况要更为不同。
历史上,英国曾将数十万被奴役的非洲人带到英国控制下的加勒比岛屿。今年6月,还是王子的查尔斯在卢旺达举行的英联邦国家峰会上对“奴隶制的持久影响”表示出“个人悲痛”,但没有道歉。
去年11月,加勒比海与大西洋边界上的岛国巴巴多斯宣布退出英联邦王国,成立“巴巴多斯共和国”。该地区其他国家也跃跃欲试。女王去世后,巴巴多斯附近的岛国安提瓜和巴布达宣布将在3年内举行公投,以脱离英国君主制,成为一个共和国。
在加勒比地区最大的英联邦国家牙买加,共和倾向尤为明显。今年3月,牙买加总理安德鲁·霍尔内斯告诉来访的英国王室成员,共和主义是“不可避免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27%的牙买加人仍然赞成君主制,大多数人认为君主制是殖民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错误。
纽曼预测,英联邦的领土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显著缩小,这将在查尔斯统治期间发生。
不过,在陈弘看来,在女王去世后,各英联邦国家不会很快对“脱英”有所行动,毕竟政治家要考虑其中利弊,况且新王刚上台,急忙进行切割也会受到各方压力。
君主制的终结?
女王的离世除了加快英联邦国家对其与英国王室关系的重新评估外,也让“废除君主制”的声音再次响起。在过去约1200年的时间里,英国领土上曾诞生过61位君主,随着新时代的迈进,旧制度的轮番瓦解,古老的君主制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质疑。
据英国媒体报道,当地时间9月11日下午,女王的灵柩抵达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众多民众在道路两旁致意默哀。然而,就在女王的灵柩从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前往圣吉尔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