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指标和试算
时间:2022-08-17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世界一流企业的主体单位是企业,其比较范围在于全球,必须获得全球的广泛认可。此外,一流是指处于顶尖地位的极少数,因此,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是全球范围内处于产业领先地位的极少数企业,其领先地位必须具有持续性,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必须有适当的定量标准。

对于世界一流企业的四个要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对指标进行涉及。第一层次设置三个规模指标:营收、市值、利润;第二层次设置三个效率指标:销售利润率、资产回报率、市盈率;第三层次设置三个社会指标:创新贡献(创新力)、影响力、企业社会责任(责任力)。

本研究对中国的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候选名单作如下思考:第一,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11家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第二,中国企业处于全球产业前四名,利润超100亿美元、营收超1000亿美元、市值超1000亿美元的公司有6家;第三,中国企业处于全球产业前四名,利润在50亿美元以上,营收或市值超1000亿美元的公司有5家;此外,利润单项指标超50亿美元的公司有7家,市值和营收超1000亿美元的有1家,单项市值超1000亿美元的有2家,单项营收超1000亿美元的有2家。

国家强大的基础在于经济,经济强大的支撑在于产业领军企业,尤其是世界一流的产业领军企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世界一流企业”的提法和标准。因此,我们首先要厘清世界一流企业的内涵、标准、入选范围、参照对象、数量规模等,并制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战略路径。

鉴于世界一流企业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定性分析的阶段,具体的原则和方法数据有测算依据,因此,本研究对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及其对应的量化体系及指标,在各种数据标准下列出11套试算和比较表格。试算的范围涵盖全球158家产业冠军企业、632家产业领军企业,从中选取了符合某些标准的60家企业、36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企业、12家根据严格标准筛选的企业。此外,也对中国的18家产业冠军企业及89家全球产业领军企业、11家央企示范企业等进行了试算,以期寻找世界一流企业的备选单位及中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备选单位。

一、世界一流企业的概念和范围

世界一流企业的主体单位是企业,其比较范围在于全球,必须获得全球的广泛认可。此外,一流是指处于顶尖地位的极少数,因此,世界一流企业必须是全球范围内处于产业领先地位的极少数企业,其领先地位必须具有持续性,具备一定的公信力,必须有适当的定量标准。对于以企业形态存在,但使命在于解决公共事业和其他社会问题的“社会型企业”,本研究将单列分析。

在这样的概念下,我们可以对世界一流企业设置三个前置性入选条件:

第一,世界一流企业的入选范围必须是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结构不够完善、不够现代,企业数据的公信力不足,全球的可比性较差的问题。

第二,世界一流企业应该是产业内的佼佼者,是产业冠军企业或者具有相当地位、具有特色的,处于全球产业前四名的领军企业。

第三,这种一流不应该是暂时性的,企业应该具备一定的发展历史和产业领先地位的历史。

二、对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要素测量指标的相关思考

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要素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提炼表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提出,世界一流企业的要素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我们以此为准,对这四个要素进行分析解读,并探索与之相关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首先思考这四个要素和具体测量指标的关系。

第一,因果关系。在这些要素和测量指标中,有些是因,有些是果。例如产品卓越、品牌卓著是果,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是因。细化至各项具体指标,可能一因导致多果,或者多因导致一果。例如,治理现代的因,可能导致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创新领先的因,可能导致产品卓越、品牌卓著。我们可以把创新领先和治理现代作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前置性筛选条件。例如,要达到治理现代的条件,首先应该具备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然后满足ESG标准中关于公司治理的要求。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它必须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检验,因而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此外,只有具备合理的、与时俱进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公司的长治久安。创新领先,则意味着公司在创新方面有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的创新投入、有各种专利和知识产权,以此支撑产品的卓越性和品牌的卓著性,支撑企业效益的显著性。创新领先主要体现在结果上,因此在指标的选取中,我们以结果性指标为主。创新领先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处于产业的领先地位。

第二,定性与定量关系。产品的卓越程度,可以用定量指标测量,更重要的是在于产品被市场的接受程度可以量化,例如产品的全球销售规模和用户愿意接受的溢价程度;品牌的卓越程度也可以定量或者半定量化,例如,产品的溢价程度也有品牌溢价的部分,在同等条件下,用户有接受某些特定品牌的取向。创新领先在因的方面可以用研发费用投入和专利与知识产权的数量进行测算,在果的方面可以通过产品的技术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