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戮力同心,十年奋楫笃行。京津冀深度协同发展合奏乐章,在这片22万平方公里的北方热土越发响亮。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座谈会,擘画京津冀协同发展宏伟蓝图。这一国家战略今年步入推进实施的第9年。期间,从交通路网到生态环境,从产业转型到公共服务,三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彼此间从散落的珍珠加速串联成一条“项链”,高质量发展画卷不断铺展,走出一条科学协同的发展之路。
三地携手前行之下,不仅高精尖产业军团持续做大,产业联动不断开花结果,而且自主创新明显提速,发展势能持续积蓄,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京津冀的经济和资本版图处于由大到强、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嬗变中。“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在共生共荣的沃土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主体播撒高质量发展的种子,绽放协同之花,酝酿创新之果,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画像加速浮现。
深度协同开启新天地
京津冀相拥而生,地理上同靠燕山,共依渤海;历史上贾儒相通,文商交融。最近十年,三地关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变得更加紧密。
今年6月24日,京冀北运河旅游航道实现互联互通,伴随着船只鸣笛起航、飞鸟掠过水面,乘船进京来冀成为现实。
水路只是京津冀交通勾连的一维。十年来,作为城市发展输送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陆海空齐发力,京津冀立体交通网加速建成。其中既包括数十条连通铁路构建起的轨道交通,也包括津冀港口群,以及以大兴机场投运为标志的机场群。随着1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三地发展从空间上的一体化,逐步向时间上的同城化过渡。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三地迈向无缝连接。这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奠定基础。
东方破晓,首衡高碑店农副产品物流园人声鼎沸,8000余家商户开门纳客。这里是北京农批产业疏解的首个项目,辐射范围包括13个省市,去年交易额突破千亿元。一方面是“面向华北、辐射全国”的定位,另一方面是低于北京的运营成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京津商户二次创业。“香蕉大王”、“萝卜大王”等首批转移商户,早看晨曦,晚伴夕阳,不仅经营蒸蒸日上,而且都实现了在配套社区的置业扎根。
工业是疏解北京非核心功能的重要产业。如今的首钢总部,已经离开北京大本营来到唐山曹妃甸。留在北京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已经成为“双奥之城”北京的标志性奥运遗产。公司人士对记者介绍,10年来最让首钢人骄傲的是两个转型,一个是从“山”(北京西山)到“海”(渤海岸边),另一个是从“火”(钢铁熔炉)到“冰”(冬奥会场)。“公司不仅带动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另一方面通过与在冀企业合资建厂,与钢铁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链,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该人士表示。
近年来,总投资74亿元的沧州现代第四工厂、总投资42亿元的河北京车造车基地……都已经相继竣工投产,京津冀三地产业联动开花结果不断。截至2021年末,河北累计由京津转入的基本单位已超4万个。
光大银行金融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成功实践。“在京津冀经济圈内,北京科技人才资源丰富,技术研发水平高;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转化能力强;河北产业基础好,发展空间大。通过由点到带、由带扩面,最终向高质量协同迈进。”他说。
深度协同发展要想持续开启新天地,需要更好的营商环境适配。去年起,天津津南区政务服务办与北京市顺义、河北张家口等京冀区县合作,建立“异地受理、代收帮办、远程办理、协同联动”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三地政务办事效率,解决异地办事“两头跑”问题。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签订政务服务框架协议,超过500项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协同下好一盘棋。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每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环节,都不离不开中央的把脉定向。从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指导,到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宏伟蓝图;从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实地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稳扎稳打,谋定后动。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随着京津冀三地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深化,产业疏解持续推进,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陆续打通,更多“融合红利”正在蓬勃释放。
做大高精尖产业军团
北京百公里外,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企业办公区内,办公楼鳞次栉比,安静祥和,一场做大高精尖产业军团的竞赛却暗流涌动。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这里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让有创新梦想的人能够心无旁骛、有信心又有激情地投入到创新事业中,中国的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够实现。”
科技园受到北京中关村和天津滨海新区创新政策的双重加持,目前已吸引逾3000家企业注册,注册资本金超1400亿元。这里的负责人介绍,科技园主要围绕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打造“3+1”产业体系。
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精尖产业新体系,是京津冀三地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