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战决胜关键时期,新成立的大连农渔产业集团日前成功挂牌,这标志着大连本轮国资国企改革又一家新设立的产业集团落地运营。大连国资国企改革正逐步实现从分散性、浅表性、短期性向整体谋划、纵深推进、长远发展转变。
当前,面对新的市场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大连正以力度空前的举措实施大规模国企战略性专业化整合,形成功能定位清晰、主责主业突出、治理结构完善、充满生机活力的国有企业发展格局,加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国企劲旅,让国企在大连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主力军、顶梁柱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
大连生产了我国第一台橡胶塑料机械装备,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套工业轴承、铁路轴承、汽车轴承……大连国企以领先的专业实力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创造了多个历史第一,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和旅游城市,也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作为东北地区经济“领头羊”,大连在引领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国企改革则是东北振兴的“重头戏”。近些年来,大连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特别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大连开展了大量工作,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完善,国有资本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成效可圈可点。
但要看到,放在全国大背景下,大连国资国企改革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相比,大连的国有经济总量增长相对缓慢。此前召开的大连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大连国企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企业市场化、法治化程度不高,发展动力活力不足。
“从大连国资国企的现状来看,资产规模小,布局较分散,盈利能力弱,缺乏竞争力,不能适应新时代振兴发展需要,对市属国企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尤为迫切、至关重要。”大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连要求全市上下要坚持问题导向,务必攻克一批影响国资国企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一批过去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真正实现脱胎换骨、凤凰涅槃,重塑大连国企新辉煌。
精准推进战略重组
如何进一步激活国有资本,让既有的国有资本进一步动起来、优起来、强起来,更好地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是大连国资国企改革的一道重要考题。
为此,大连提出,将企业战略性重组作为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以服务大连市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工作方向。”大连市国资委主任曹德军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的原则,明确企业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系统推进市属国企战略性重组,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形成持久发展的强劲态势。
在曹德军看来,大连国资规模曾在全国计划单列市中名列前茅,如今国资国企发展的基础仍在。这次大力度推进重组整合就是要把新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表明大连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坚定信心;同时,向市场传递明确信号,进一步搞活国有经济,更好地服务大连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规划,大连结合自身传统优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发展战略,围绕农业渔业、文旅、体育、城市建设、重工装备、公共交通建设、洁净能源、康养、科技等产业组建9户企业集团;此外,围绕国有资本管理和金融资本投资组建2户运营公司。
“在产业布局上,各企业集团在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要与大连市发展定位及国家战略布局、辽宁振兴发展要求对标,聚焦优势产业、民生领域,高标准谋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补齐重大民生短板。”曹德军说。
以大连农渔产业集团为例,该集团将聚焦农业和渔业产业,打造现代设施农业和科技型海洋牧场产业链,发挥国有资本和龙头企业在农业渔业领域的引领作用。
大连地处北纬39度寒暑交界的黄金地带,这里被世界公认为最适宜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生长的纬度带。绝佳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连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大连汇集了海参、鲍鱼、虾夷扇贝、海胆、樱桃、苹果等众多驰名中外的名优特色农产品,是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
同时要看到,大连海岸线资源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特色的海参产业一年产值只有200亿元左右。此外,大连海参的苗种自给率只有58%,剩余42%的海参苗要从山东、河北等地购入;生蚝等部分海珍品的苗种几乎全部从外地引进。
“这是大连农业发展的短板,也是发展壮大的突破口。”大连农渔产业集团负责人表示,“我们不能再守着资源优势小步前行,而要以大连现有资源优势为基础迈开大步,全面发力产业终端和源头苗种端,让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
此次改革,大连农渔产业集团将相关涉农、涉海、涉渔的国有资源全部整合到该集团,挂牌成立后将设立渔业、农业、互联网三个核心业务部,纵向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横向推动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