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稳经济关键一招,是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目前已有超2万亿元退还至企业,这也宣告了今年留抵退税新政基本收尾。而企业更加关心,下一步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将有何变化?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今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缓解了相关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也进一步完善现代增值税制度。考虑到财政可承受能力和现代增值税制度建设方向,未来留抵退税制度一方面巩固今年政策成果,继续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13个行业大中型企业全额退还增量增值税,并根据经济形势、行业困难程度等逐步扩大适用行业范围。未来存量留抵税额退税行业也有望逐步扩大。最终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留抵退税制度。
专家认为,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中央与省、省与市县间留抵退税资金分配,确保基层有足额财政资金支持退税。另外也需要强化征管,充分利用税收数据等来打击骗取留抵退税行为,保障财政资金安全。
退税超2万亿成效显现
近些年在疫情等冲击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为帮助企业纾困,今年国家出台超3万亿元税费支持政策,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主力军。
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实行链条抵扣机制,以纳税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会形成留抵税额。
目前这一留抵税额规模较大,2018年以前留抵税额不允许退还,只能结转下期抵扣,这占用了企业资金,增加了企业资金压力。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中国开始逐步允许退还留抵税额,2019年以后对先进制造业增量留抵税额予以全部退税,对于其他行业设定了一定条件,满足条件的增量留抵税额按60%比例退税。
今年则进一步加大留抵退税力度。根据财税部门文件,今年4月1日起,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13个行业大中型企业,退还存量留抵税额,并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官方预计,这一新政退税高达1.64万亿元,并在7月底前基本实施完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告诉第一财经,目前留抵退税新政基本收尾,社会比较关心这项政策实施效果如何,一方面是政策执行是否到位,另一方面政策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
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7月20日,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款达20005亿元,其中,4月以来合计退税18772亿元。这一退税规模超过预期规模,主要跟今年继续实施前期老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有关。
根据税务总局数据,4月份以来1.88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中,从受惠的企业户数来看,小微企业户数占比达93.7%,退税金额占比约42.4%。大中型企业户数占比6.3%,退税金额占比57.6%。
从享受退税行业来看,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行业受益大,获得退税规模逼近1万亿元,退税占总额比重近半。建筑业、科技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和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明显受益。
普华永道中国间接税主管合伙人李军告诉第一财经,今年的留抵退税政策是国家为小微企业和重点行业企业增加现金流、解决企业现金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国家通过这些退税资金的投放,使大量企业缓解了疫情和全球经济下滑等带来的资金困难,使这些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持续经营及购买机器设备等扩大经营,对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近期不少企业表示,今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企业主要将资金用于采购原材料、投资及研发支出、房租水电等日常运营支出,以及支付账款、工资薪酬等,促进企业经营加快恢复。
“我们最近做了一些留抵退税企业的访谈,发现企业对这次的留抵退税政策高度认可。”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告诉第一财经。
田志伟发现,今年受疫情冲击,部分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少,而成本端下降不大,导致产生了一些留抵税额。而今年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很多以大宗商品为原材料的企业成本大幅上涨,而产品的价格没有跟上去,所以导致产生了留抵税额。今年留抵退税大幅缓解了这些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企业正常经营提供巨大帮助。
留抵退税范围有望扩大
今年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大幅消化了存量留抵税额,按月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也改进了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使得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进一步完善。
施正文表示,按照增值税原理,实际税负由最终消费者承担,企业在中间只是代缴,留抵税额退还符合增值税中性原则,也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下一步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稳定企业预期。
“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建立期末留抵退税制度,表明中国要逐步建立规范公平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下一步将继续保留对当前制造业等全额退还增量留抵税额,根据行业受冲击程度、财政可承受能力等,适当增加行业。其他行业按60%比例退还增量留抵税额,可以适当考虑提高这一比例。其他行业存量留抵税额则视情况,逐步选择部分行业推行。”施正文说。
事实上,为了帮助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纾困,6月国家宣布将批发零售、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