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际局势叠加疫情扰动等因素影响,上半年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5月份以来,随着上海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经济呈现较好复苏势头,制造业及服务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抬升,市场主体活力逐步恢复,6月信贷及社融数据大幅超预期,为下半年基础设施建设及房地产市场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上半年我国实现经济增速2.5%,下半年在经济加快复苏的情况下,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4.2%~4.5%。为加快推进经济恢复,保持全年经济增长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宏观政策要统筹处理好八大关系,切实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好长短期政策协调,防止境外市场货币政策紧缩带来的外溢效应,加快出台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下半年经济稳定健康增长。
统筹好稳增长
和保就业的关系
当前我国面临稳增长和保就业的双重压力,两者都很重要,但两者政策重心又有所不同,稳增长更多靠投资发力,而保就业更多侧重帮扶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新冠疫情已持续两年多,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有所减弱,去年以来平台企业、中小企业及餐饮零售企业等纷纷裁员,招聘需求也大幅收缩。
在当前形势下,要坚持把保就业放在第一位,保就业就是保基本民生:
一要进一步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要切实加强社保缓缴、稳岗返还、留工补助、吸纳就业补助等政策落实力度,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保障稳就业资金来源。要不断扩大优惠政策“免申即享”范围,通过数据信息比对,实现惠企政策“快速兑现、直接到账”。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纾困政策的实施细节,对各类缓缴政策形成阶梯式的补缴机制,防止各类缓缴费用集中补缴,加大企业经营困难。
二要加速出台一揽子有针对性的政策,着力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难题,要加强线上就业信息平台及招聘渠道建设,由各地人社局牵头,定期组织权威的分行业、分区域、分岗位线上招聘会,完善从需求推送、简历预筛、视频面试到合同签约的线上闭环招聘流程,提升线上招聘签约成功率。要健全疫情期间农民工就业专项服务,建设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统一就业信息平台,加强地区间劳务协作和信息对接,针对困难农民工提供失业周转救助,健全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要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中介机构作用,创新方式方法,对重点就业人群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技能培训、信息精准投送等多样化服务,提高劳动力市场供需匹配效率。
三要鼓励平台企业更多吸纳灵活就业,当前通过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促进灵活就业,已成为拓宽青年群体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加快明确对平台垄断型公司的监督管理办法,出台平台企业整治方案,增强平台经济灵活就业吸纳能力。同时要在准确界定各类平台用工性质的基础上,持续健全平台灵活就业人员劳动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探索符合灵活就业特征的社会保险制度,试点“单项工伤保险”,积极推进职业伤害保险试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方式,进一步放开社保相关户籍限制。要尽快明确平台类用工企业的监管主体,厘清各部门监督职责,推动形成市场监督总局、人社部和平台类企业主管部门之间常态化沟通机制,引导平台公司持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
统筹好疫情防控
和消费复苏的关系
本轮疫情防控的难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当前全国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但疫情防控带来的人流、物流、交通流的阻断冲击了线下消费场景,同时疫情对居民消费心理、消费习惯产生较大影响。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达3.1%,环比回升9.8个百分点,但距离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要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快促进内需消费复苏。在疫情防控端,要持续推动核酸检测常态化、便利化,在保证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核酸检测力度和频率的基础上,针对口岸城市、热门旅游城市加强核酸筛查,继续做好物流、交通、航空等重点行业的疫情防控保障,逐步放开人流、物流限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在促进消费端,一是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社区集体装修、旧城改造等领域消费,出台更大力度的消费刺激政策,从购买环节和使用环节加大政策刺激力度,推进服务标准化,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二是巩固疫情期间形成的新消费模式,持续促进线下消费向线上消费转型,要在充分评估疫情传播风险的基础上,推动室内消费转向室外消费,鼓励夜市消费,创造更加丰富的消费场景,加快培育国潮消费、绿色消费、免税消费等新消费热点。三是鼓励各地围绕地方消费特色,借助普惠式消费券与定向行业补贴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运物流等行业的定向扶持,灵活设计消费券使用方式,与主流消费节、特色节假日形成联动,提振消费活力。
协调好释放成本压力
和控制通胀的关系
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叠加俄乌冲突影响,布伦特原油价格自今年3月起持续高于100美元/桶,南华工业品及能化指数近一年涨幅分别达27%及42%。受输入性通胀影响,我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