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何中国贸易顺差扩大?
6月中国贸易顺差979.4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欧盟和美国近期都出现了历史最大单月贸易逆差。欧盟4月贸易逆差354.46亿美元,创造历史最高记录,5月逆差287.36亿美元,虽有所缩小,但依然较大。美国3月贸易逆差1076.51亿美元,也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4月逆差870.77亿美元,逆差逐渐缩小。
全球国际收支总体是平衡的,一国的贸易顺差对于贸易伙伴来说就是贸易逆差。正是主要贸易伙伴纷纷逆差扩大或者顺差缩小,造成了中国持续创历史新高的贸易顺差规模。二季度以来,中国对亚洲和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上升,尤其是亚洲,6月份贸易顺差达到307亿美元以上,贡献最大。
在亚洲,香港地区和东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对象。我们观察这两个地区的贸易顺差情况:6月中国大陆对香港地区的贸易顺差达到271.63亿美元,仍然低于去年同期;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顺差达到165.6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接近100亿美元,贡献最大。香港正从疫情冲击中慢慢恢复,东盟则受益于RCEP生效,成为拉升亚洲贸易顺差的主要力量。
今年1月1日,RCEP正式生效,拉动中国贸易顺差。RCEP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逐步实现零关税。我国与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立即零关税比例将超过65%,与韩国相互之间立即零关税比例将达到39%和50%。中国与日本新建立自贸关系,相互立即零关税比例将分别达到25%和57%,最终,86%的日本出口至中国的产品将实现零关税,同时中国出口至日本88%的产品将享受零关税待遇。降低关税是促使贸易顺差规模扩大的原因之一。
但我们随后又发现这种顺差扩大的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东盟,也出现在与印度贸易顺差的扩大和与日本贸易逆差的减少上。6月份中印贸易顺差为95亿美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亿美元;中日贸易逆差为10亿美元,远远低于去年同期的48亿美元逆差。以下我们将分析各自具体原因:
2.越南只是出口通道
东盟十国里与中国贸易顺差贡献最大的前五个国家分别是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柬埔寨和泰国。越南是这几年国际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最具有代表性。越南与中国类似,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在与美国关系正常化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1986年,越共六大召开,颁布了一系列的经济生产政策,开始改革之路。世界贸易中心(ITC)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的364.5亿美元到2021年的6685.4亿美元,20年间越南进出口额增长了17倍,贸易规模位于全球第20位,成为与中国和泰国一样的出口平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越南出口商品结构向比较积极的方向转变,加工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加,原材料和半成品以及农林水产品比重均下降。
但越南高速增长的出口并没有对GDP带来多大的贡献。虽然2015年以来越南的贸易顺差持续增加,但现价净出口创造的GDP和不变价净出口创造的GDP发生了方向性的背离,不变价的净出口居然在不断下降,这意味着越南的出口增加更多是靠价格的上涨,而非数量,数量是在下降的。
价涨量跌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越南央行长期实施灵活调整的盯住美元政策,越南盾兑美元持续贬值,在外需不变的情况下以本币计价的出口就会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是越南的外贸政策主要是引进外国投资者,虽然拉动了国家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但对于发展国内工业基础体系效果不明显,进口替代效应不明显,使得海外投资者持续进口邻国的先进生产设备,越南成为了海外投资者的“出口通道”。
美国是越南的第一大出口国,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进口国,美国对越南的进口需求越大,越南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就越大。由于是从2017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后,美国对越南的进口需求大幅增加,中国对越南的出口也不断上升。今年以来欧美高通胀下进口需求快速上升,导致中国对越南的出口业大幅增加,贸易顺差连创新高。
3.印度依赖中国进口
6月中国出口印度的金额再创新高,达到113亿美元。从结构上来看,传统的前五大出口商品出口量均出现攀升现象,这说明印度出现了总需求扩张的态势。6月份印度制造业PMI为53.9%,虽然比5月份的54.6%降幅有所扩大,但1-5月份的PMI均在54%以上,与欧美PMI指数相比依然强劲。5月份的工业生产指数同比甚至出现了19.64%的涨幅,进口商品增速在5-6月份都在50%以上,这也说明印度经济过热。
印度之所以会出现持续的逆差,除了内需过热之外,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储蓄率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国内投资所需,只能依靠进口国外原材料和设备。2021年印度储蓄率为30.23%,低于投资率31.2%,这与中国正好相反,中国储蓄率为44%(2020),高于投资率43.37%(2020)。印度人均GDP目前还只有2000多美元,经济发展模式还处于粗放式——资本推动型,相当于中国2006年的水平。但中国在2006年时已经加入WTO,进口替代战略已经成功,凭借着低劳动成本和高生产率,大量出口商品并持续创汇,增加居民收入。而印度目前仍处在净进口。
印度制造业发展缓慢,占GDP比重低。2011年印度通过国家制造业政策,目标到2022年使得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5%,但到2022年第一季度,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