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前瞻指引时代"谢幕"?就业数据成最关键变量
时间:2022-07-27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我们已经告知所有的客户,目前最需要关注的关键变量是就业数据。”标普全球评级首席经济学家保罗·格林沃尔德(PaulGruenwald)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此表示。

标普预计,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在35%~45%之间。格林沃尔德认为,即使在经济软着陆的情况下,美国的失业率也必须从目前的3.6%升至约4%。如果在通胀走高和加息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得以继续保持韧性,将被视为实现经济软着陆的乐观信号。反之,若新增就业大幅下滑,失业率陡升,则是衰退的危险信号。

伴随欧洲央行于上月加息并宣布放弃前瞻指引,未来依据经济数据来决定货币政策路径后,美联储的抉择备受关注。

格林沃尔德认为,鉴于当前的经济和通胀波动形势,美联储仍按部就班地每季度公布经济展望和点阵图预测,显然是滞后的。因此,暂时放弃前瞻指引是正确的选择。

伴随美联储继续加息和美元走强,格林沃尔德警告称,相关货币和汇率的讨论或在未来6至12个月内被摆上台。

第一财经:你认为,美联储能否实现经济软着陆?

格林沃尔德:历史经验显示,美联储在高通胀时期的激进加息,往往导致经济衰退。标普预计,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在35%~45%之间,正在接近对半概率。

接下去,关键要看劳动力市场的表现。要知道,虽然美国通胀正处于40年高位,但劳动力市场也保持在40年来的强劲水平。事实上,我们已经告知所有的客户,目前最需要关注的关键变量是就业数据。

如果在通胀走高和加息的大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得以继续保持韧性,将被视为实现经济软着陆的乐观信号。另一方面,一旦新增就业大幅下滑、失业率开始攀升,将被视作步入衰退的信号。

目前,美国劳动力市场虽有所放缓,但依旧非常强劲,失业率仅为3.6%。由于美联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放任美国经济过热过强,并导致当前局面,因此经济必须放缓才能降低通胀,即意味着失业率必须上升——所有人都同意这一观点。

一般认为,可持续的失业率约在4%到4.5%之间。我认为,即使在软着陆的情况下,美国的失业率也必须上升到4%左右。

因此,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利率上升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未来几个季度,形势将变得更为明朗。

第一财经:美联储此轮加息周期的终点在哪里?

格林沃尔德:可以肯定的是,此轮加息周期的终点将远高于中性利率。所谓中性利率,即货币政策既不扩张也不收缩下的利率水平,约在2.5%。

现在的问题在于通胀持续走高出乎意料,而美联储早前行动太慢,更重要的是中期通胀预期仍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美国经济虽正在放缓,但仍相当强劲。

我预计,美联储需要将联邦基金利率升至3.5%~4%之间,这也意味着今年晚些时候美联储将祭出更多加息。

第一财经:伴随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纷纷祭出超预期的激进加息,有分析甚至发出了作为央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的“前瞻指引”已死的感叹。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格林沃尔德: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前瞻指引已被暂时弃用。

所谓前瞻指引,即央行通过与市场沟通其政策意图,以及对经济和通胀走势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金融环境,并最终作用于经济增长和就业。

然而,过去一年美国通胀形势急剧恶化,在此情况下,坚持前瞻指引意味着美联储将越来越落后于形势。

当投资者正根据不断出炉的经济数据每日形成新的想法时,美联储和其他央行仍在按部就班地每月或每季度公布经济展望和点阵图预测——这显然是滞后的。

我相信,在新冠疫情和通胀等导致的疯狂波动期告一段落后,央行将围绕通胀和经济预测等事宜进行反思。鉴于央行仍需将利率政策通过金融环境导入实体经济中,一定程度上的前瞻指引或仍将被保留。

当前阶段而言,我认为暂时放弃前瞻指引是正确的选择。

第一财经:前瞻指引作为美联储与市场的沟通方式正在或已经失灵,这是否将影响到美联储的信誉?

格林沃尔德:经济前景预测失误和央行的信誉度还是有区别的。

过去一年间,包括美联储在内的一些央行和诸多经济学家对通胀走势都做出了非常糟糕的预测,现正在对此做出修正。诚然,市场依旧相信,美联储最终能够完成在中期内将通胀引导回2%目标范畴的任务——因此这一信誉并未受损。

第一财经:美国6月CPI同比飙升至9.1%,创40多年新高。美国通胀是否已经触顶?

格林沃尔德:我认为是的。当然,我应该非常小心,毕竟此前我也做出过这一预测。

伴随利率走高和经济略有放缓,我们希望美国正在或已经接近通胀的峰值。

美联储正面临着棘手的局面——其高通胀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来自全球性的食品和燃料价格通胀,也称之为非核心通胀。其二,则是美联储可以掌控的核心通胀部分,该指标实际上已于几个月前触顶并缓慢下降,现为5%~6%左右。

与后者相比,食品和燃料的定价是在全球范围内达成的,因此美联储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间接控制其通胀。例如,伴随各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需求减少,老百姓在汽油和食品等的花费自然将随之减少,从而缓和价格上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