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流量打造的企业已失去融资功能!光点资本柴培章:科技和供应链是消费企业核心竞争力|"对话投资人"系列
时间:2022-07-26 00:00:00来自:证券时报网字号:T  T

“一年前,我们接触到的消费品企业,对方常说的话术是,‘我们这一轮某大牌基金已经投了多少了,还有一点额度,估值是多少,你要不要投?一个月内做决定。不用、也做不了尽调了,反正就是这个估值,如果这一轮不投,三个月之后估值大概要翻一倍。’”光点资本创始合伙人柴培章回忆道。

而现在,这样的话术已经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企业情况就是这样。首先请你们给定一个估值,然后未来怎么发展,我们根据融资的节奏、生意的节奏一起规划。“我觉得这个状态很好。”柴培章表示。

从极度喧嚣到迅速冷却,消费行业的投资热度切换,只用了半年光景。

对于多数消费行业的投资者来说,当下可能是最坏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22年一季度,新消费赛道整体的融资金额还不到去年的10%。

对于长期坚守、潜心钻研消费赛道的投资者来说,当下却是不错的时代。柴培章表示,消费品投资需要专业、有耐心的人,现在大家都不浮躁了,可以充分去研究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这是行业回归正常的过程,也是投资出手的好时机。

光点资本成立于2016年,聚焦消费科技的成长期投资,已投企业包括依依股份、红瑞生物、金多多等。在转型做投资之前,柴培章有着十余年企业运营管理经验,这段经历使他在研究被投企业时,有着金融之外的产业视角,且因本身做过企业,也更能感同身受企业家每天的状态、变化以及所需承担的责任,交流时更容易共鸣共振。

本期《对话投资人》系列,我们邀请柴培章分享有关消费品行业的投资之道。

乐见消费品行业投资热潮褪去

谈及消费行业的投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遇冷,柴培章认为,这是一个环比的概念。首先要明白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前几年为什么突然变得狂热。大概从2018年开始,之前让投资人大赚特赚的TMT行业项目变少,部分专投TMT的资金开始转投消费品。这类资金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巨额,而且大多是美元基金,钱多期限长;二是速度快,将TMT的投资习惯沿袭到消费品行业,驱动消费品投资。

这类资金的打法是,倾向于创造新的项目,通过找到新的创业者,大多是来自互联网或金融行业但对消费品有一定认知的人,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升级。升级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第一是在包装、添加剂等方面做一些改变,把产品变得高大上,达到最终提价目的;第二是在传播方式上,运用流量的思维,加上巨额的资金快速获得客户,获得报表的收入,最终通过上市实现资本化。

依靠这套打法出现了几个成功案例后,大量资金开始涌入效仿,导致消费品行业的投资迅速升温。直至去年,在出现了滴滴、瑞幸咖啡和完美日记等几个标志性事件后,这一狂热现象终于走向终结。以完美日记为例,其母公司逸仙电商在美股上市后,市值一度较最高时蒸发97%,这种惨烈的下跌并非孤例,多只在美、港股上市的消费品公司,股价都跌到了原来的1/10。这表明,二级市场并不认同一级市场用TMT的方式来投资消费品这套打法,加之赴美上市之路出现障碍,线上流量不断变贵,消费品行业的投资迅速冷却。更严重的是,以流量思维建立的消费品牌重营销和外观,却未在产品内核发力,难以在消费者心中扎根,一旦脱离流量,业务量下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此背景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资圈开始远离消费品领域,行业也被妖魔化。大家普遍认为消费品都是做局,通过烧钱补贴来获得用户,最后会一地鸡毛。因此现在各方都秉持着旁观者的心态,等泡沫破裂,再观望是否要继续投资。而以流量思维打造出来的消费品企业,在今年大都失去了融资功能。

“现在要打破母基金、LP的预设立场是很难的。目前人民币市场约70%的资金来源是政府,政府投资第一个排除的领域就是消费品,更倾向于投资在科技、芯片、新能源领域。这些都导致消费品领域募资困难的原因。”柴培章表示。

基于上述变化,目前消费品投资机构转型的比例很大,市场上大部分的钱来自于政府,一方面,政府更倾向投科技;另一方面投资机构肩上背负着很多责任,公司需要运转,投资体系需要得到延续。所以很多投资机构已转投科技、医疗、新能源。

但实际上,长期聚焦投资消费品的机构,很少参与上述消费品的网红项目。

柴培章直言,消费品投资热潮褪去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因为消费投资是细水长流、枝繁叶茂的投资,品牌可以跨越周期,但需要专业、时间与耐心。消费品的发展一定是扎稳马步而不是拔苗助长,通过投资催化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行业遇冷后,光点资本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基调和步伐调研企业,柴培章能明显感受到,现在消费品企业创始人的心态好生了良性的转变,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

科技和供应链是核心竞争力

“我们会一直坚持投消费品行业。人类吃穿住行,永远都有新的需求,所以这个行业永远都会有新项目出来。”柴培章表示。区别于科技创新这样日新月异的行业,消费行业也是一个可以持续加深理解的行业,只要投资者长期在该领域深耕细作,紧紧跟随消费品变化的动向,理解越深,对项目的判断就会越精准。

那么,投资消费品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呢?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