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分析手册一: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新内涵与转型
时间:2022-07-26 00:00:00来自:国泰君安字号:T  T

本报告导读:

在迈向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背景下,为了帮助投资者理解央行发声背后的信号,我们梳理了中国货币政策基本框架。新框架的最终目标进一步明确为币值稳定为首、充分就业为重。操作工具方面,逐渐由数量型转移至价格型,其中数量型工具双管齐下(总量+结构型)。传导机制方面,利率走廊培育、LPR报价、汇率市场化是疏通的主要改革方向。

摘要: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新内涵包括三方面:1)优化货币政策目标;2)创新货币政策工具;3)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的三大目标体系:

1)最终目标:四个主要目标为币值稳定、充分就业、金融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进一步明确以币值稳定为首,更注重支持实体和就业。虽然我国货币政策需兼顾多目标,但四大目标都存在优先级之分。

2)中介目标:数量层面上,央行采取信用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基本匹配”原则,即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价格层面上,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关注企业居民终端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反映支持实体“降成本”的成果。

3)操作目标:倾向完整利率体系的培育,一是明确政策利率的定义:

“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二是通过流动性调节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的政策操作工具:

1)数量工具:双管齐下,适度的总量型工具搭配结构型工具精准提效。发展历程上看,结构性工具内容愈发丰富,且创设更具精准性,定向特征愈发凸显,外溢效应愈发可控,是总量工具的有效补充。

2)价格工具:走在市场曲线前面,以短定长。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在价格层面对DR007、R007类短端利率的调控更为直接和明显。此外,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确实相比之前更为关注债券利率的波动。

3)价量之外:央行通过在关键数据发布之后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可以提高预期引导的效果,甚至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下疏通传导机制的三大改革:

1)利率走廊的培育:常备借贷便利工具(SLF)是走廊上限,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IOER)则是下限,DR007利率则是央行希望能围绕其政策利率上下波动的关键利率。

2)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LPR报价改革后,新发贷款的定价基准发生“锚”的转变,以“MLF——LPR——贷款利率”为定价机制,但原先的存贷基准利率仍然存在。自这一机制形成以来,政策利率向终端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3)汇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和利率作为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汇率必然也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此共同维护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操作效率。灵活的、富有弹性的汇率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使得我国货币政策最终可以真正实现“以我为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