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之火迟迟未灭,特殊环境下我们该如何面对?
时间:2022-07-22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6月,全球市场迎来了多重灰犀牛的影响,A股市场上攻的步伐也逐渐减缓。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如约而至,缩表也列入日程,对全球市场的资金活跃度带来更深一层的制约;另一方面,全球通胀高启的态势依旧未能改变,各大经济体的紧缩货币政策仍是让投资者担心的关键因素。

在综合了读者热度、内容专业度、视角独特度、解读深度、投资者关注度等多个维度后,我们评选出6月一财号V榜单的优质文章,一起来看看是否有你关注的热点话题。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张弘顼

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建议

建议政策发力重心进一步从宏观向微观倾斜。严谨的数据分析表明,新冠疫情的冲击具有结构上的不对称性,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大于大型企业,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大于中高收入阶层,中小微企业是最大的就业载体,将政策纾困的资源进一步向微观倾斜,增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微观直达性,将起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味着什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的具体措施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上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有助于减少地方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这有利于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跨越区域限制,更好的借助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的作用,从而做大做强。

分布科技CEO达鸿飞

展望中国Web3.0发展

从Web1.0时代过渡到Web2.0时代,不仅仅加速了经济社会的虚拟化,还与实体经济发生了深刻的结合。未来,如果基于区块链的Web3.0成为主流,仍然需要保留“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特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

面对2022年太多不确定,中国经济转型难点的思考

中国的制造业要迈向高端,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提升,都需要有工匠精神,但这需要营造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环境,需要在户籍制度、移民政策以及诸多方面的改革。去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了“预期转弱”的压力,因此,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需要做超预期的安排,才能让预期转强。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汪涛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面临什么

随着疫情带来的下行压力加剧,我们认为政府会进一步放松政策和增强支持。若政府加快项目审批、并能充分利用调入和结转结余的资金,则额外增加的财政支持规模可达GDP的1%。财政能力雄厚的地方政府可能会推出地方刺激措施来支持中小企业和居民消费。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院黄大智

从“破局者”到“取款难”,村镇银行怎么了?

近些年来监管也在不断处置村镇银行风险。在今年5月20日银保监会通气会上,监管就重点说了很多相关情况。从2018年以来,累计处置高风险农村中小银行627家,处置不良贷款2.6万亿元,金额超过前十年的总和。同时表示会继续深入推进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除此之外,又再次提及“鼓励优质银行、保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机构参与并购重组农村中小银行”,并会落实鼓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支持政策。

这些监管态度一方面说明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客观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表明其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不可或缺。因此未来大概率会通过政策,鼓励优质机构参与到农村中小银行的并购重组中。

银科控股首席经济学家夏春

股市真有“五穷六绝七翻身“吗?

无论哪种原因,一旦在过去多年出现比较多,就比较容易变成一种“炒股技巧”或者叫“传统智慧”。一旦很多人相信这种说法,就很有可能在四月底开始卖出手头的股票,这样就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预言”。“五穷”出现的概率就比较大。

至于“六绝”和“七翻身”倒是可以勉强解释为市场趋势会在短期持续,六月下跌是五月的持续,但趋势也会反转,连续两个月下跌后,七月反转的概率自然会比较大。

民生加银首席经济学家钟伟

下半年探股,明年探房

目前楼市暖风不少,但相关企业实际拿地、投资、销售等多个环节仍未有明显起色。估计2023年可能明显修复,但不会是复苏,市场已无法回到2018~2020年的巅峰状况,毕竟居民就业、收入和预期都已重塑。若2023年楼市销售能处于12万亿~15万亿元,就已相当令人欣慰。一二线城市核心区的品质住宅仍可关注。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徐高

吓倒美股的是缩表而不是通胀

美股的弱势势必会向A股传导。最近几年,全球主要股票指数间的联动性很强,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各个股市很难长期走出独立行情。在美联储缩表令美股下挫的时候,A股难免会受波及。今年4月末以来,A股随国内疫情和经济状况的改善而明显反弹,走出了与大部分股市市场相异的行情。但A股的这种反弹恐怕还难以转化为反转。接下来,国内投资者需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到美国股市,以及美股背后的美联储身上,做好应对美联储“缩表”冲击的准备。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

美联储缩表:这次有什么不一样?

本次美联储缩表时的宏观背景有所不同,尤其是通胀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