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钢铁价格急跌缓解通胀预期 下半年"输入型通胀"风险仍存
时间:2022-07-23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受访专家表示,近期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国内保供稳价政策也在加快落实,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也有助于我国工业生产下半年的持续恢复。

中国通胀压力“退潮”?

通胀,正像一场急速的高烧,在全球蔓延。从欧洲到美国,从东南亚到南美洲,多个国家遭受通胀袭击。相对来说,中国的通胀水平可控,但是一些输入型通胀的压力犹存。不过,6月份以来,情况正发生改变,钢铁、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急跌,粮食价格冲高回落,或许目前,中国正在面临一个相对之前更为有利的通胀环境,但对通胀的压力仍需密切关注。

世界正遭受通胀的“袭击”。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除了日本、中国等少数国家,大部分经济体的通胀率都超过3%,而位于南亚的斯里兰卡和横跨亚欧的土耳其的通胀率更是高达54.6%和78.62%。

什么是推动通胀的动力?以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为代表的工业品,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去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涨,也使得我国工业制造业面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上下游行业利润分化等问题。

不过,6月份情况发生改变:钢铁价格快速下跌,以原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也出现冲高回落。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国际大宗商品在今年3、4月份一度冲高,国际金融资本存在一定的过度投机炒作行为,扰乱了正常产销循环,对价格上涨产生了推波助澜作用,目前正是到了“高烧退热”的阶段。

受访专家表示,近期部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回落,国内保供稳价政策也在加快落实,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也有助于我国工业生产下半年的持续恢复。但尚不能放松警惕,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商品和金融属性,要双管齐下,既要加大落实保供稳价政策的力度,保障国内供给安全,也要做好金融市场监管和价格预警机制,确保市场预期稳定。

能源如何保供稳价?

7月17日,国际货币组织(IMF)官员表示,由于经济前景恶化,IMF将在本月新一轮审议中大幅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这将是IMF年内的第三次下调。

欧美经济体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也导致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方面出现担忧情绪,大宗商品价格自6月份就已开始出现下滑。国际原油价格从高位回落至100美元/桶附近,铝、镍、锌等多个商品价格创下阶段新低。

但在此之前,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已经上涨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明显地冲击了我国的制造业产业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输入性通胀对国内制造业影响比较大。一方面,国内大多数靠近下游的工业消费品竞争激烈,商品价格很难持续上涨,因此大宗原材料成本上涨只能在内部消化,不断挤压利润空间,继而出现经营困难。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价格难上涨,使得部分商品通过出口转向国际循环,上半年工业品出口交货值保持两位数高增长的背后,也有工业品单品出口价格上涨的因素。

魏琪嘉指出,相比CPI,我国PPI更容易承受输入性通胀压力。由于我国部分工业原材料的外采比例较高,而且近80%的工业企业位于中下游环节,使得很多行业企业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上有所缺失,其国际价格的浮动也会随之给国内工业品价格带来输入性影响。但总体上,在国内重要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政策的影响下,供给恢复快于需求,因而工业品层面受到的冲击程度要弱于欧美经济体。

魏琪嘉进一步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客观上有利于缓解我国制造业中下游企业原材料成本压力,改善经营效益状况,但是考虑到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仍在历史相对较高水平较大幅波动,对于企业稳定生产而言还有不确定性影响。

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回落”背后,与世界经济相对悲观的预期分不开。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目前全球制造业景气度都在出现下滑,海外市场“衰退交易”愈演愈烈,国际定价为主的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6月末伦敦金属交易所铜、铝、铅、锌的收盘价较5月末跌幅分别达12.8%、12.3%、11.9%、19.7%。受此影响,6月我国有色矿采选、有色冶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PPI环比也均有下跌。

但PPI的压力仍存。

钟正生强调,当前能源价格的高位运行仍然是PPI环比增长的主力支撑。一方面,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价格传导仍在延续,中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化学纤维、化学原料制品、橡胶塑料制品等行业及下游的纺织业、纺织服装业PPI环比增速均有上行。另一方面,国内夏季用电高峰来临、国内复工复产推进之下,煤炭需求有所增加。海外“能源荒”下,6月国际动力煤价格进一步抬升,印尼动力煤指导价、欧洲ARA港动力煤均价相比5月分别上涨17.5%、12.0%。

“在全球范围出现能源供给短缺的背景下,国内压实各方面保供稳价责任,有力保障能源供应,也彰显我国制度优势和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这将帮助中国更少地暴露于全球系统性供应链风险之中。”魏琪嘉表示。

其中,能源保供是重中之重,上半年全国生产原煤21.9亿吨,同比增长11.0%。在2022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的计划部署下,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