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金时代"到滞胀:繁荣为何不可持续?--读
时间:2022-07-25 00:00:00来自:上海证券报字号:T  T

1945年9月2日,以日本代表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结束。人们原以为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重建与复兴将异常艰辛。但是从1948年至1973年,世界经济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然而就在1973年,这个“黄金时代”的经济奇迹戛然而止,世界经济进入了长期的“滞胀”,此后即便有所回暖,也只是短暂和不稳定的。

这25年间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到底是由谁创造,又因为什么而衰败?在那之后的几十年为何再也没能突破“黄金时代”的经济增长高度?学术和政治精英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经济现实?在过去的50年里,全世界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一直在试图找寻出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和补救方案。这些问题也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在他的专著《大转折》中想要重点关注和探寻的。

从早前在《集装箱改变世界》中提出“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再到在《大转折》里聚焦战后欧美各国经济的演化历程,莱文森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大局的理解,显然是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研究边界和维度。《大转折》不同于常见的经济发展史或者国别史,莱文森以问题为导向,聚焦“1973年”这个西方经济发展轨迹上悄无声息却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致力于解答关于西方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大转折”的若干经济问题。莱文森在抽丝剥茧的探寻过程中以事实为依据,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是什么造就了“黄金时代”?

时光回到1973年之前,人类没有在二战过后的满目疮痍中迎来“文明的黄昏”,而是见证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那么,是什么造就或推动了“黄金时代”呢?

在《大转折》中,莱文森以宏大的经济视角,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战后经济发展图谱:20世纪的下半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948年至1973年是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始于二战的废墟,却见证了以西方国家为主的经济奇迹,人们不愁找不到工作,房子、汽车等大宗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一系列政府主导的福利计划带给人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黄金时代”。然而,从1973年到20世纪末的第二阶段,则呈现出与上一阶段完全不同的光景,人们见到的不再是热闹的繁荣景象,而是循环往复的经济危机、缩水的养老金价值、家庭积蓄的快速消耗、购买力的大幅下降、失业率的居高不下。这是一个充满焦虑的“失落时代”。

在回望战后经济时,莱文森发现,1948年后,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各国的需求出现大幅反弹,再加上战争时对商业投资的人为管控,导致很多企业的利润积存了下来,亟需在民用市场上大干一场。

制造业的繁荣吸引了数百万的劳动力脱离农业进入工业生产。工厂对新设备的需求同时又创造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推动了就业率的显著上升,以及设备的技术革新。这些良性循环使得各国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国民经济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各国还将削减关税提上了日程,并且开始取消其他贸易壁垒,这些变化促使边境贸易大量增加,生产率的提高与国际贸易的发展相辅相成,同时也提高了个别企业在国际间的竞争力。另外,各国政府还开始大量投资建设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快捷又便宜的地面运输,让工厂不仅提高了产量,生产成本也更加低廉。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收入明显增长,工作稳定也得到了保障,进而提高了人们的购买力,并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更新迭代。可以说,在这样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数以亿计的人口脱离了贫困,过上了难以想象的富裕生活。

战后经济爆炸式地增长,几乎让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信心高涨,对政府的信任度也空前上升,政府和民众一致认为,经济一定会如愿地高速发展下去。从1948年至1973年,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北美的劳动生产率翻了一倍,欧洲增加了3倍,日本达到了原来的5倍。

人口在增长,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贸易壁垒被打破,全球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当时的美国重塑了“世界秩序”,掌控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社会欣欣向荣,各阶层都生活得很滋润。法国人把这段时期叫作“光辉的三十年”;英国人称之为“黄金时代”;德国人的说法是“经济奇迹”;意大利人就是简单的一个词——“奇迹”;日本人则更加谦虚,称之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无论用哪种语言表述,当时的经济表现都备受称赞。时任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给予最高评价:“不夸张地说,绝大部分的人生活从来没这么好过。”

脱缰的通胀打破平静

山雨欲来风满楼,“黄金时代”经济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巨大的危机。

在《大转折》中,莱文森研究发现,从1969年开始,欧美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越来越高。面对通货膨胀,政府通常会选择通过调高利率提高借贷成本,降低需求,减少人们购房、买车的行为。然而,投资的减少也会造成失业率升高、经济发展减缓。可是如果政府对通货膨胀不加干预,选择“宽松”政策,贷款成本就会下降,企业更有活力,失业减少,但物价也会攀升,工人会要求更高的工资。

莱文森对美国、西欧、日本等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