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我国经济克服多重压力挑战,主要指标止住下滑态势,实现企稳回升。
虽然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但今年我国二季度经济仍实现正增长。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5%,经济总体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对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说:“二季度GDP同比实现正增长,主要源自基建发力与出口高增长。在4月疫情反弹、经济大幅下滑的不利开局下,5月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经济企稳回升,使得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7月15日答记者问时也表示:“总的来看,二季度我国经济克服多重压力挑战,主要指标止住下滑态势,实现企稳回升。下阶段,尽管受到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运行面临较多困难挑战,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明显,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国民经济有望逐步恢复,保持平稳增长。”
二季度实现正增长
今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其中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6月份经济企稳回升,二季度经济实现正增长。
对此,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上半年我国经济受到内外部影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外因是乌克兰局势和欧美通胀走高,全球经济复杂度提升,内因是我国区域性散发疫情,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出现短期困难。但从二季度看,尤其是6月份看,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已经呈现恢复态势,经济逐渐趋稳。”
记者注意到,随着疫情防控总体向好,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显效,6月份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回升,这从数据可见:在工业方面,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比上月加快3.2个百分点。
从消费层面看,消费转正,大超市场预期: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上月下降6.7%转为增长3.1%,消费领域复苏迹象明显。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消费之所以明显向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于消费场景继续修复。温彬表示:“6月疫情初步得到控制,线下接触型服务业逐渐恢复。6月餐饮消费同比增长为-4.0%,较上月的-21.1%明显好转。”
二是稳消费政策效应发挥。在温彬看来,“按一揽子稳经济政策部署,年底前购买不超过30万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可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这对汽车消费产生了显著提振。6月汽车消费同比增长13.9%,远高于上月的-16.0%。”
三是此前几个月疫情期间积压的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最典型的是端午节国内旅游出游人次恢复至疫情前的86.8%,旅游收入恢复至疫情前的65.6%,恢复率均达到去年国庆节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投资层面,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基建投资力度逐渐增强,很好地带动了投资领域的复苏。
在基建投资方面,受专项债加速发行的带动,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增速比1~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
温彬认为,基建投资增速继续回升,这主要因为:第一,畅通交通物流政策取得实效,施工进度得到保障。第二,资金来源得到保障。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6月底已基本发行完毕;国常会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以及发行3000亿元专项建设债,进一步补充基建项目资金来源。第三,项目逐渐落地。除了“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外,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决定新开工一批水利特别是大型引水灌溉、交通、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同样对基建形成支撑。
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回升
记者注意到,进入7月份,市场对下半年经济走势比较关注。
展望下半年,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告诉记者,考虑到疫情影响减弱、稳增长政策持续显效,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回升。
范若滢认为,未来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在全球需求放缓、出口替代效应减弱等因素影响下,未来出口增长将进一步承压,内需改善将成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
在范若滢看来,“一方面,投资对经济恢复的支撑作用将增大。考虑到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专项债资金将加快使用,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进一步加速,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受益于我国产业转型加快,未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技术改造将增强未来制造业投资的韧性。另一方面,消费有望继续恢复。经济复苏将带动失业率、居民收入等指标的修复,为消费恢复奠定基础。疫情防控形势缓和将为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线下接触式消费恢复创造条件。随着大量促消费政策落地实施,汽车消费还将继续回暖,成为推动消费恢复的重要力量。”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也持类似看法:“5~6月消费、投资及细分项数据显示,国内经济活动活跃度明显增强,下半年,我国助企纾困、促消费、稳投资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全年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目标仍有望实现。”
周茂华还预计,“在消费方面,疫情对消费抑制作用减弱,促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