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世界级制造业转移浪潮。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制造业开始向美国转移;二战之后,美国制造业向德国、日本和后来的亚洲“四小龙”转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自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以来,东盟出现两轮出口修复,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出现了较强的出口替代效应,预示着第四轮全球低端制造业转移浪潮已然席卷而来。
当我国第二产业的人工成本优势逐渐减弱,未来出口产业链结构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应对日趋复杂的外部形势,对抗风险、增强韧性,形成多点多元产业链,中国企业又该如何布局?
挖掘东南亚制造新机遇
当全球供应链遭遇挑战,部分产业链转移之势不可逆转,许多一度依赖于单一市场供应链的制造企业受到冲击。所谓不破不立,不少制造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海外。
“在双循环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新旧动能的转换过程中,采取1+N的策略。一方面紧抓国内市场,进行技术升级、稳定产业链,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海外产业链的近地化,降低运营成本。”大华银行中国副行长兼批发银行部主管郑濬表示。
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大中华区副司长蔡宗伦表示,东南亚拥有多元化的制造生态系统和成熟的产业群。如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电子业、泰国的汽车和包装食品、印尼的机械和石油化工制品、菲律宾的包装食品和服装,新加坡的半导体、生物制药和航空组件等,正持续为东南亚注入经济活力。
2015-2019年间,东南亚制造出口平均增长率维持在5%,超过全球3%的平均水平。蔡宗伦认为,在供应链的多元化的推动下,这一数字或还将持续增长。“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有6.5亿,占全球的9%,其中超过61%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是继中国及印度后的全球第三大劳动力生产地。”因而,不少企业选择走向东南亚拓展价值链,依照自身发展需求,整合不同区域产业优势。
2021年初,新加坡经济发展局(SingaporeEconomicDevelopmentBoard)与新加坡企业发展局(EnterpriseSingapore)以及战略伙伴企业组成东南亚制造联盟(SoutheastAsiaManufacturingAlliance),共同拟定“新加坡+1”战略。
自成立以来,东南亚制造联盟从马来西亚、印尼延伸至越南,逐步增加战略合作伙伴以及工业园区的覆盖范围。截至目前,该联盟已经在东南亚覆盖超过10工业园区,包括马来西亚努沙再也科技园、印尼峇淡印都工业园、印尼民丹工业区、越南新加坡工业园等。
“提出“新加坡+1”战略的初衷,旨在通过结合新加坡与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互补优势,为有意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的制造企业提供路径支持,协助企业快速拓展区域市场,达成1+1>2的效应。”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大中华区副司长蔡宗伦表示。
据蔡宗伦介绍,符合两大条件的企业即可加入东南亚制造联盟:其一,企业需在新加坡成立有实质业务的团队,如企业总部、创新中心、先进的制造基地;其二,企业需在联盟战略伙伴们在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的工业园开展制造。
加入联盟后,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将为在新加坡实施的、符合条件的研发和创新活动提供最高150万新元的资助;新加坡企业发展局将为联盟内的伙伴公司进行一对一协助,提供定制化的供应资源,并帮企业对接匹配制造业或工业4.0相关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包括凯德集团(马来西亚),格兰特投资(印尼)和胜科(越南)在内的战略伙伴则将提供不同的福利方案,如在租赁和物流等方面的差异化价格,提供无偿或优惠的商业服务配套等来降低企业前期设立的成本与风险。
“在过去几年,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很多国内企业都提到了‘中国+1’战略,主要目的就是提高供应链的韧性。‘新加坡+1’和‘中国+1’都在传达同一个信息,就是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经得起不确定性风险扰动和黑天鹅事件冲击的供应链战略。”蔡宗伦认为,从区域战略的角度,“新加坡+1”的概念和大湾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结合各地独特的优势,为企业降本增效。
事实上,企业在享受到了当地的优惠政策以及资源的同时,在不熟悉的商业环境下站稳脚跟,还会面临诸如贸易标准不统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各市场政策环境和经商便利程度不一、文化语言障碍等。
比如,东南亚资源丰富,不少企业着眼在投资矿山、开发能源或农业资源,但随着东盟当地对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升级,在环境、生态保护和行业要求方面,企业不仅要考虑遵循相关要求,同时也需要考虑将可持续性融入自身的供应链。
另外,一些优质产业或者大型龙头企业客户也会为了克服不利因素,与合作伙伴“抱团出海”,实现上游供应到下游销售甚至到售后的全方位布局。虽然这类模式前期投入较大,但是一旦在当地扎根之后,可以使供应生态系统各节点有效串联,形成产业集群,确保业务经营发展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中国企业需要做好前期功课,采纳随风问俗的经营战略,同时,也需要对宏观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预估。中国有句老话,背靠大树好乘凉,寻找对当地市场深入了解的可靠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