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经济总量和地区两大维度跟踪复苏态势。总量方面,我们梳理了系列周频和月度领先数据以刻画经济的供给(生产法)与需求(支出法),并编制工业和服务业活动跟踪指数以及月度经济增长动能指数,后者季频数据与二三产GDP增速有着较好的拟合;跟踪数据显示,2季度工业活动基本回复至本轮疫情前水平,但可能有疫情后的赶工效应,持续性有待需求侧政策支持,6月居民线下活动修复了5月跌幅半程,后续恢复进展则视疫情演变。地区方面,我们从疫情和地产维度对比地区间经济复苏节奏,各地因这两大因素差异经济复苏进程分化,需出台针对性的供给和需求端刺激措施。展望下半年,财政尤其是准财政政策有望成为政策发力重点。
在经济总量观察视角中:
我们对生产法GDP下工业、服务业和建筑业活动建立跟踪指标体系,结果显示2Q22:
二产方面,5月工增和货运周转量同比回正,疫情对工业生产和物流冲击基本消退,我们预计6月工增同比增速或达4%左右;建筑业施工端持续改善,6月第4周沥青的物量需求基本追平去年同期,6月建筑业增加值大概率回正,基建或是建筑业复苏的最大推动力;三产方面,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跌幅收窄,而6月高频指标反映服务业活动继续复苏,我们预计6月服务业生产指数或回升至2%以上,但餐饮、客运、批零同比回正尚需时间;近期民营房企拿地份额降幅略企稳、销售占比仍在降低,或反映民企融资与施工情况较差,另商品房期现房销售增速剪刀差扩大,其中现房销售增速回正,反映居民对民营房企交房的信心不足,另销售回款成为房地产开发资金最大的拖累项,房地产业的转暖需要需求刺激与住房供给政策综合发力。
总体上,6月工业活动基本已恢复至本轮疫情前水平,建筑业活动受基建拉动逐步改善,但居民活动仍处在相对谨慎或者流动受限的状态,从6月高频数据看已修复了5月跌幅大半,近期疫情又有所反复,若7月疫情有效控制,生活类服务业整体或基本回复至去年同期。
我们尝试从支出法对季度GDP进行分解。当前季频支出法GDP仅列示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我们借用投入产出表的分配关系拟合了季度三驾马车的绝对体量(名义值)。2020年疫情前后消费分项的变动带来两个启示:一是疫情期间政府消费上升,部分填补居民消费回落;二是疫情形势缓解后农副食品、批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望较快复苏,而纺服与住宿餐饮等或较难短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社消跟踪指标显示,6月餐饮收入降幅或缩窄至10%左右,汽车外商品零售额增速或回复至零附近,汽车销售额增速或反弹至两位数。
在地区维度视角中,奥密克戎的低毒性、高隐匿性和高传染性,使得较难实现一次性全国范围内清零,全国多地散发、地区间疫情此起彼伏可能是本轮疫情的特点。因此,疫情对经济有较强的非对称冲击特征,因疫情发生与否、疫情持续时间等因素不同,区域间受到的冲击也将呈现不同特征,经济复苏节奏分化。而基于对经济增速和区域内房企经营情况等因素,各地房地产市场恢复状况同样分化。这需要各地出台针对性的供给恢复和需求刺激政策。
如何理解后续的增量政策工具?在全国层面,我们认为或更多需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用以支持减税降费、基建投资等,政策行贷款这类准财政工具也是发力的重要方式,其中市场主体纾困、基建投资同样需要货币政策配合。我们预计今年一般预算和政府基金收入或分别低于预算目标约1万亿元、1.0-1.5万亿元,资金端虽有存量资金盘活空间,但一次性大幅调用额度不高,有必要通过增发国债限额留存部分或者新增赤字方式支持财政发力;但若增量财政政策出台时间较晚或力度不大,准财政也可发挥较大作用。结合近期政策,我们预计准财政发力有望使得全年广义基建增速在10%左右,特高压、水利、交通、地下管网或成为发力重点。在地方层面,各地已在稳经济大盘实施细则中做出具体安排,聚焦在科学防疫指导下促进消费恢复、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