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的一系列大幅加息,给世界各地的央行带来了压力,迫使它们不得不效仿,以应对不断飙升的通货膨胀和强势美元。
美联储的激进加息,包括自1994年以来首次加息75个基点,叠加对全球经济情况的担忧,使得美元几乎对所有货币出现升值。而由于许多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是以美元定价的,强势美元通过提高进口成本增加了通胀压力。
外媒的一项分析发现,为了应对通胀飙升和美国加息的挑战,全球央行现在比本世纪任何时候都更倾向于大幅加息,即加息50个基点或以上。安本投资的高级投资组合经理阿西(JamesAthey)称:“我们目前看到了一股加息狂热潮,这与我们在过去十年中看到的情况相反……如今,各国政策制定者最不希望看到的是疲软的货币。”
本周,欧日央行都将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备受关注。而近期,即使连此前一直暂缓加息的亚洲央行也陆续大幅加息,给那些还未加息的亚洲央行带来压力。
全球央行疯狂加入激进加息大潮
在截至6月的过去三个月内,外媒追踪的55家全球央行共进行了62次至少50个基点的加息。虽然7月才刚刚过半,全球又新增了17次50个基点或以上的大幅加息,这种全球加息速度和幅度令千禧年以来的任何一次加息周期都黯然失色——即便全球金融危机前期,全球加息狂热潮也未达到今年的程度。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的外汇策略主管福利(JaneFoley)感慨:“本轮的加息狂热下,单次加息50个基点就和以往加息25个基点那样,成了新常态。”
一些央行大幅加息,是因为面临外汇和通胀双重压力。在所有加息国家中,匈牙利脱颖而出,其关键政策利率在短短两个月内上升385个基点,因为该国面临通货膨胀压力,且本币对美元以两位数百分比的速度贬值。
凯投宏观(Capitaleconomics)的全球经济服务主管麦基翁(JenniferMcKeown)表示,汇率因素对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决策至关重要,其中也包括几个新兴欧洲经济体,它们的货币受到了对乌克兰局势的担忧以及风险厌恶情绪高涨的冲击。
不过,这一加息狂热并非仅仅影响了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也未能幸免。上周三,加拿大央行在此前两次加息50个基点后,超乎市场预期加息100个基点,为1998年以来G7经济体中单次加息幅度最大的一次。此外,澳大利亚、挪威、瑞士等此前也曾纷纷意外大幅上调基准利率。
在新冠疫情暴发前的几个月内,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央行都采取了激进的宽松政策,使利率从历史低点上升。但按照历史标准来看,发达经济体的利率仍然较低。因而,经济学家预计,几家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将在下次利率会议上加息50个基点或75个基点,以使借贷成本更接近历史长期平均水平。
麦基翁表示,各国央行需要迅速行动,让利率走出“刺激性”领域,“尤其是在工资增长和通胀预期正在上升的环境下,不采取行动可能会导致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英国央行截至目前尚未大幅加息。但全球金融服务公司Ebury的高级市场分析师瑞安(MatthewRyan)认为,英国央行“可能也需要加入‘加息50个基点俱乐部’,才能将英镑从目前受抑制的水平上提振”。
此外,上周公布的高于预期的美国6月CPI数据,强化了美联储在7月27日下次会议上再次大幅加息的预期。市场甚至认为,美联储有40%的可能性加息100个基点,并预计到今年年底,联邦基金的目标区间将达到3.5%~3.75%。
欧日央行本周利率决议受关注
在一个越来越多央行都在加速加息的世界里,那些政策落后的央行正受到汇率走弱的惩罚,而货币走弱又使进口成本更高,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因而,本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即将公布利率决议之际,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他们能否抵挡住由美联储领导的全球激进加息潮。
作为发达国家中行动落后的欧洲央行,欧元对美元汇率上周自2002年以来首次跌至1美元以下,即跌破平价。随后,在欧洲央行发言人表示欧洲央行关注汇率对通胀的影响后,欧元才略微反弹。不过,目前,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预期,欧洲央行周四将把十多年来首次加息限制在25个基点以内。除了关注加息规模外,投资者还关注欧洲央行新的危机工具的细节,该工具旨在遏制借贷成本上升对意大利的影响。
除了欧洲央行,拒绝顺应全球激进加息趋势的还有日本央行。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坚称,日本通胀的上升主要是由大宗商品飙升推动的,而不是他一直寻求的那种稳定的价格上涨所导致。因而,日本并无通胀压力,也会继续维持量化宽松政策。
不论如何,美日的货币政策分歧使得日元对美元今年迄今为止下跌了16%,美元对日元上周四曾触及24年高点139.38,上周五有所回落,最后收跌0.28%,报138.54。今日亚太早盘,欧元对美元回升至1.0110,美元对日元继续回落至138.14。
随着美元对日元逼近备受关注的140关口,市场关注日本央行本周是否还会按兵不动。在外媒近期的调查中,所有47位经济学家都表示,在7月21日为期两天的会议结束时,日本央行将保持其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和资产购买不变,只有14%的受访者预计黑田东彦将在结束他长达10年的任期之前收紧政策,低于上月调查中22%的比例。
但与此同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