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后的10年来,低通胀、低利率、全球化浪潮使得全球处于“金发女孩经济”(低通胀、高增长)之下。然而,这一景象现已开始被高通胀、快速加息、供应链重构等替代,目前,全球央行、政策制定者、投资机构们都迎来了一场“范式转换”。
全球央行铁了心要以强势的紧缩政策阻击通胀。于是,美股今年上半年表现为1970年来最差,跌超两成。在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达9.1%、创40多年新高后,更有观点认为,美联储将在7月加息75~100个基点(BP)。尽管美联储是最大的主角,但面临经济下行风险还硬着头皮紧缩的绝不只有美联储。过去一周,新西兰联储加息50BP,加拿大央行加息100BP。本周利率聚光灯则将打在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的身上。
渣打全球首席策略师罗伯逊对记者表示,“下半年,市场需解决五个重大问题,分别是:经济衰退已成共识,金融市场是否已为此充分定价?我们的看法是‘否’;创十年新高的强势美元,是否会加剧全球经济衰退担忧?我们的看法是‘是’;美国利率是否已见顶?我们认为,短端收益率尚未见顶,但长端收益率已见顶;下半年中国经济能否恢复?我们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将从二季度的低谷中恢复,但反弹幅度或较为温和;通胀忧虑或经济下行风险是否驱动大宗商品价格?目前,我们看到短期内存在下行风险,但还需更明确迹象判断预期衰退的程度有多深、范围有多广。”
加息潮抗击“大通胀时代”
品浩(PIMCO)北美洲经济师卫艾婷(TiffanyWilding)对记者表示,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和9月的议息会议上再次加息至少75BP。
近期更是有观点认为,100BP的加息幅度也并非不可能。不过,高盛美国经济学家最新表示,自6月美联储议息会议(FOMC)以来,通胀预期数据明显走软。6月最终美国密歇根大学(UMich)报告将5~10年通胀预期下调0.2个百分点,7月初步报告下调0.3个百分点至2.8%,“通胀预期的软化使我们预计美联储近期不会加快加息步伐,预计7月会议上加息75BP。”
美联储等发达国家央行在2022年已经激进加息数次,但对应国家的通胀水平并没有相应下降,甚至出现利率和通胀同时上升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Georgieva)认为,可能要到2023年,通胀才会实质性下降。
格奥尔基耶娃近期表示,全球利率会一直持续上升至2023年,届时全球价格指数开始对央行们的作为有所反应。近几个月来,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已经趋于稳定并开始下滑,但她也表示,这些商品价格下滑是对经济衰退前景作出的应对,而不一定是因为通胀已被抑制。
这也意味着,加息仍是央行们的首选,即使这将以经济衰退为代价。事实上,美国经济历史上的衰退不少都是因快速的货币紧缩导致。“央行们必须坚持下去,直到通胀预期明显稳定下来。”格奥尔基耶娃称。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受到极大干扰。2022年,俄乌冲突又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供应链混乱状态。其结果就是关键商品包括食品、化肥和能源等价格不断上涨。据世界银行称,今年3月至4月,全球粮食价格创历史新高。世界银行3月至4月的粮食商品价格指数比前两个月上涨了15%,比两年前高出80%以上。
嘉盛集团资深分析师佩里(JoePerry)告诉记者,欧洲央行在上次会议上承诺下次会议加息25BP,本周有没有可能加息50BP?日本央行除了可能修改成长与通胀预测值外,本周可能按兵不动。
事实上,上述两大主要央行都面临极大挑战。欧元区5月的通胀率升至8.1%,央行必须采取行动,但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也不断加大。瑞银方面对记者表示,各界聚焦欧洲“断气”风险。市场关注俄罗斯在周四完成“北溪1号”管道维护后,会否对欧洲恢复天然气供应。俄方近期已利用能源流量来对外施压,如果情况持续,欧洲仍可避免实施天然气配给;但若俄方进一步限制供应,欧洲则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欧洲衰退的风险远高于美国。
日本央行更是看似陷入了“死循环”。在全球加息潮下,日本央行固守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上周美元对日元汇率一度升破138,为1998年9月以来首次。
此外,还有更多亚洲央行采取了行动。瑞银估计,下半年亚洲(中国以外)央行持续加息。韩国及新西兰央行本周已先后加息50BP。不计中国,亚洲国家通胀普遍居高不下,平均达到4%以上,其中,新兴市场通胀更接近5%。不仅能源价格高涨,食品和化肥价格也在攀升。另外,随着多国重启经济,服务业价格因供应瓶颈而上升,平均环比增幅达到7%。然而,随着美元及能源价格强势减弱,瑞银估计亚洲通胀在三季度见顶,年末前逐渐下行。
通胀“舒适区”下的中国加速稳经济
相比之下,中国仍处于通胀“舒适区”,并不存在政策收紧的压力。但挑战在于,稳经济的紧迫性与日俱增。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全国CPI同比上涨2.5%,PMI同比上涨6.1%,环比持平。
法国巴黎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陈兴栋对记者表示,“我们认为,猪周期的好转可能会在今年下半年推动中国整体CPI上涨。作为猪肉供应的领先指标,母猪库存从去年7月开始下降,因此,我们认为,猪肉价格将在今年下半年反弹。不过,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