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过GDP,经济韧性应如何融入政策目标?
时间:2022-07-1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导语

在这危机交迭的时代,我们必须明白保障社会、生态和经济体系核心功能的重要性,构建韧性则是实现这一点的重中之重。鉴于此,ZOE未来经济研究所(ZOEInstituteforFuture-fitEconomies)于近期发布了一篇政策简报,以期通过对韧性进行溯源、对韧性的六大维度进行概括,以及对韧性与复原的差异进行辨析,来辨明韧性在当前时代的定义及其对于经济政策的意义。同时,该篇政策简报从“韧性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发生的过程”的视角出发,对韧性理论的政策化,以及韧性系统的构建与强化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探索GDP的替代指标和“越过GDP”(beyondGDP)倡议,来强调韧性作为一项政策目标的潜力。

本文编译自ZOE未来经济研究所(ZOEInstituteforFuture-fitEconomies)于2022年6月发布的第8期转型政策简报。

正文

从近期发生的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到已存在许久的以生态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服务减损、以及生物大规模灭绝(IPCC,2022)为代表的生态危机——今时今日,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交迭的时代(Sultana,2021)。

接踵而至的破坏性冲击为个人、社区和经济带来了额外负担,并破坏了现有的脆弱架构。无独有偶,当今的经济体系架构加剧了这些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供应链互联性的不断增强导致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迅速传向源发地之外的各个角落(Wilson,2021)。鉴于此,也鉴于我们从以往危机(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所吸取的教训,我们必须明白:在危机时期,保障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体系的核心功能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这一点已被政治语境吸收,使其将经济韧性作为应对破坏性冲击和吸收冲击直接影响的首要原则。近年来,“经济韧性”(economicresilience)的理念获得了相当一部分学者与政策制定者的关注,而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等危机则将“经济韧性”推至于欧盟复苏战略的核心。至此,韧性(resilience)成为了经济政策的中心界碑。

1、从“经济增长”到“经济韧性”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被塑造为经济与社会实力(strength)、准备度(preparedness)和复原力(recovery)的代名词。然而,近年来关于当前社会经济挑战的讨论表明,仅凭经济增长战略或许不足以让我们增强应对当前和未来冲击的能力。相反,经济韧性已演变为稳定与福祉的相关政策思考中所参考的通用原则(Martin&Sunley,2015)。

举例而言,欧洲复苏与韧性基金(RRF)的推出有助于“减轻新冠疫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欧洲经济和社会更为可持续、更具韧性,并能够更好地为迎接绿色和数字转型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EuropeanCommission,2021),而这也是欧盟首次将韧性置于危机应对政策的核心位置。这一新范式体现出了一种视角的转变:

复原,主要聚焦于如何将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恢复至危机前的状态;

韧性,则是对复原的突破,探索的是我们应如何抓住危机后所出现的转型机遇,在这段时期内寻找并培养出能够确保未来长期繁荣的系统性能力。

为了抓住这些机遇以推动社会转型,具有韧性的社会首先需要以一种能够防止社会出现全面崩溃的方式来应对外部冲击。那么,我们应如何构建韧性?为了将损失减到最少,作为个人、社区和经济体,我们应在危机环境中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并完成哪些适应性转变?(Mancaetal.,2017)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构建、重建,或在短暂的扰乱期后创建新架构的关键所在。

专栏:韧性概念的引入与演变

“韧性”理念诞生于生态科学,随后扩展至工程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其他领域。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韧性的定义经历了几次改变。就“经济韧性”而言,由于这一语汇如今被频繁地应用于众多不同领域,它已不再是分析场景中所使用的精确语汇,转而成为了一个流行词,而它在经济政策中的作用也随之被削弱。

1“韧性”概念的引入与演变

2、“韧性”的六大维度

在回顾了与韧性相关的文献(经济学领域的相关文献数量非常少),并借鉴了各学科的研究结果之后,ZOE未来经济研究所最终总结出了“韧性”的六大维度:“暴露程度&易感性”(exposure&sensitivity)、“复原”(recovery)、“灵活度”(flexibility)、“能力池”(capabilities)、“福祉”(well-being),以及“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

暴露程度&易感性(exposure&sensitivity)易感性低的系统也被称为具有鲁棒性的系统。鲁棒性(robustness)是指系统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中维持期望状态的能力(Anderiesetal.,2013),通常来说更侧重于工程韧性,聚焦于为某一明确的不确定性设计合适的自动防故障(fail-safe)机制。

然而,适应力韧性强调的是构建一种自动恢复(safe-fail)机制,以此让系统能够学习、自我组织,并适应于破坏性冲击带来的变化(Anderiesetal.,2013)。因此,人们对于鲁棒性与韧性的关联程度存在相当大的分歧。

鲁棒性忽略了系统在其核心功能受到冲击后所需完成的适应性改变。一个具有大量冗余机制的系统很难进行改变,但在系统设计环节将鲁棒性与韧性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