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状况并不乐观,但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
7月14日,财政部召开2022年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
根据财政部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7968亿元。两者合计广义财政收入为133189亿元。而今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887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54826亿元,两者合计广义财政支出为183713亿元。
第一财经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约5万亿元,创近些年新高,去年上半年这一数据还不到1万亿元(约7181亿元)。这一收支缺口会通过发行政府债券、调入资金等方式来弥补。
这也反映今年上半年受疫情、退税减税、土地市场低迷等影响,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冲击。而为了稳经济,保证一定的支出强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今年上半年专项债加速发行,调入资金力度加大,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反映了上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
拆解财政收入
从收入端来看,财政收入首要来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其中又以与经济联系最密切的税收收入为主,这也被视为“经济晴雨表”。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21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3%。
近些年上述收入下滑比较少见,而今年则主要是由于政策性减收所致。
今年中国实施了力度空前退税减税降费政策,预计规模高达2.64万亿元,其中新出台的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预计高达1.64万亿元。为了加大企业纾困力度,今年留抵退税进度大幅提前,上半年共有18455亿元退税款(新老政策合计金额)退付到纳税人账户,这反映到财政收入上,基本是同等规模减收。因此扣除留抵退税后的收入增速,更能反映经济运行情况。
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在上述会上表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加快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企稳回升。与上年同期相比,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3%,增幅由负转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冯俏彬认为,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由负转正,再次确定了我国经济运行的底部已过,正在重新回到正常增长的轨道之上。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主要是以税收收入为主。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8556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0.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4.8%。
从具体税种来看,常居第一大税种宝座的国内增值税,上半年收入接近2万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几近腰斩,这主要受上述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影响。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上半年增值税收入同比下降0.7%,较前几个月降幅不断缩窄。这主要是工业增加值、服务业生产指数等相关经济指标逐步改善。
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魏岩在上述会上表示,大规模留抵退税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为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注入现金活水,为稳市场主体稳就业提供强劲动力,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扩大消费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增值税收入大幅下滑,企业所得税收入规模跃居第一,上半年约2.8万亿元,同比增长3.2%。相比去年同期两位数增速,这也反映了疫情等冲击下,企业利润受到影响。不过煤炭、原油等行业利润增长带动下,企业所得税依然保持相对较快增长。受工资薪金所得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影响,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保持较快增长(8.7%)。
另外,受一般贸易进口增长等因素带动,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保持两位数增长。受车购税减半新政及前期汽车消费低迷等影响,上半年车购税收入大幅下滑。证券交易相对活跃,上半年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保持两位数(11.3%)增长。而楼市低迷,导致上半年契税、土地增值税收入下滑。
为了对冲税收收入下滑,上半年非税收入保持较快增长(18%)。这既有来自中央财政的原油价格上涨带动石油特别收益金专项收入增加、按规定恢复征收的银行保险业监管费收入入库等拉动,也有地方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矿产资源等增收有关。
薛虓乾表示,从后期走势看,随着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见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下半年经济有望持续回升向好,在此基础上,预计财政收入将逐步回升。
冯俏彬认为,留抵退税政策已经“大头落地”,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其减收效应已接近尾声。可以预计,在去除这一影响财政收入最大减收因素之后,下半年财政收入将稳定在正增长的通道之中。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财政收入重要来源,尤其是以地方卖地收入为主。受前期楼市低迷、部分开发商资金低迷等影响,今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796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4%。其中地方政府性基金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62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这一降幅较前5个月有所扩大。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随着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