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作为城市消费的重要载体,对释放消费潜力、提升供给质量、扩大国内需求有着重要作用。记者近日前往多地调研发现,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多地步行街客流量逐渐回升。步行街业态模式的升级发展,也为消费复苏注入新力量。
早上7点多,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老字号”新雅粤菜馆开始了新一天的营业。
“我们恢复堂食的第一天,10个包房订出去了8个。”新雅粤菜馆餐饮总监蔡梦芸说,在做好疫情防控基础上,目前可供堂食的桌位仅是平时的60%左右,但人气回归还是让企业充满信心。
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因疫情等因素“冷清”的街区正在热闹起来。“目前我们的客流已经恢复至正常水平的六成左右。”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总经理助理蓝轶告诉记者,近期商场陆续推出促消费系列活动,预计将进一步拉动客流回升。
文旅“大礼包”、消费券“全家桶”、新能源汽车“以旧换新”……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疫情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多地纷纷创新形式,出台一揽子举措,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为了顺应消费升级趋势,近两年我们积极引入各类沉浸式、社交型新消费业态,并通过打造文化IP,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前来体验打卡。”蓝轶说。
王府井地区管委会主任宋叙介绍,王府井商业街区还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不断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今年以来,已成功引入各类首店、旗舰店共21家,涵盖餐饮、零售、休闲娱乐等多个业态场景。街区还积极打造线上消费平台,激发“云购物”活力。
除了业态紧跟潮流,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也正在为更多步行街嵌入“智慧”内核。
在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区综合服务中心客流大数据平台,当日客流量、客源分布、用户画像等信息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服务中心人员介绍,通过分析数据,可以指导步行街商户有针对性地组织营销活动,提升客流高峰期的转化效果,实现更精准的业态调整和服务管理。
紧挨江汉关博物馆的原湖北盐业大楼,变身成为江汉路一号艺术中心,脱口秀等节目正在火热上演;永利银行旧址引进国际高端艺术酒店,成为颇具人气的网红打卡地……漫步江汉路街头,历史建筑承载的文化内涵正与新业态相融共生,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在西安,以秦腔文化为特色,集秦腔演艺、老字号美食、国潮新零售为一体的易俗社文化街区成为年轻人的“朋友圈新宠”。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余亚军介绍,西安6月启动的第三届“长安夜·我的夜”夜游嘉年华活动,为市民推荐14条夜游线路和20个夜间特色文旅消费空间,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夜间旅游文化品牌。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要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继续推动步行街高质量发展,统筹开展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示范创建,加快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提升城市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