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
做买卖终究要赚钱,现实赚不到钱,未来想象着也很难赚到钱,生存就成问题,发展更谈不上。
老赵家附近有家盒马鲜生,自从更近些的超市发被小区里几个业主串通起来借口某些事由儿赶跑之后,老赵一家的日常所需,就大多拜托给了它。
与原先的超市发相比,老赵感觉在盒马购物还是更方便一些,APP上下了单,一会儿功夫就有人送货上门;虽然商品的售价好像贵一些,但卖相似乎也稍好,性价比尚可,老赵也能接受。这两年,盒马鲜生之外,老赵也会时不时在每日优鲜下单,消费体验总体也不错——货品质量挺好、送货也足够快——有时候比盒马送得还要快。
不过,一部分消费者感觉不错,并不代表商家把买卖做得没毛病。最近这些日子,每日优鲜的消息着实不少,先有摘牌退市之说——因为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且迟迟发不出来年报,后有多个城市的业务陆续关闭的议论。买卖做得好,这些事情显然就不大会发生。盒马鲜生的困扰据说也不少。坊间最新的议论是,盒马鲜生正寻求以约60亿美元的估值融资,相较于年初的估值已经下降了40%。估值大幅下降,起码说明资本市场的态度有了变化。在此之前,日常经营中的问题也时有耳闻,比如“标签门”,比如出售有质量问题的商品,6月份还曝出了裁员及内部动荡的消息。
企业有问题当然很正常,不过,有些问题有解,有些问题难解,有些问题甚至无解。虽然每日优鲜、盒马鲜生的这些问题,到底有解无解、易解难解,一时半会儿难下定论,但这些问题的存在,起码可以证明,生鲜买卖确确实实不好干。也是,如果好干,当年各地恐怕也用不着搞出一个“工程”来。
把瓜果蔬菜从地头儿送到消费者的菜篮子里,中间的各环节需要高效衔接,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哪怕仅仅是瑕疵,企业经营成本马上就会高上去;高上去的成本,无论是自己慢慢消化,还是投资者、消费者帮着消化,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说得再直白一些,生鲜行业原本挣的就是“辛苦钱”,在没有垄断助力的情况下,想据此“大富大贵”,难度实在大。创始人的雄心壮志,雄厚资本的强势助推,新思维、新概念、新路径、新打法的烘托渲染,短期效果可能会不错,甚至能搞出烈火烹油的动静来,但从中长期看,要想持续有质量地活下去,恐怕还是要把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到那些看似“老套”的基础性工作上来。
谁都知道,盒马当初的自我定位是互联网企业;主观认知下藏着的客观“小九九”,其实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肯定不是菜市场能比拟的,菜市场甚至连仰视的资格都没有。但追究商业本质,盒马鲜生、每日优鲜们与以前的生鲜超市、农贸市场们并不存在跨维度的差别;最大的“进步”,不过消费者由线下逛菜市场变为网上逛菜市场、交钱之后有人帮忙把菜篮子送到家门口罢了。就便利度而言,虽然线上买菜确实方便些,但方便也有对价,无论由谁承担,这笔账都不能不细算,一细算,有人恐怕就会觉着不合适、难持续;就购物乐趣而言,乐趣孰多孰少,线下、线上恐怕就得两说着,如果有消费者认定自己线下购物的乐趣被“剥夺”了,企业想从他们兜里掏钱也困难。
盒马鲜生由系统内强力支持到被“独立”出来、自负盈亏,每日优鲜即将被摘牌退市、经营战线大幅后退,这与其说是资本市场进入“冷却期”后的标准动作、正常收缩、自然出清,不如说是商业基本规律被重新尊重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做买卖终究要赚钱,现实赚不到钱,未来想象着也很难赚到钱,生存就成问题,发展更谈不上。没有“热钱”在屁股下面烧,大家的头脑逐渐冷静下来,无论如何是好事,起码,循了商业本质回归,各自的买卖能做得正常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