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针对就业工作,部署加力稳岗脱岗的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大局稳定。
会议指出,严禁在就业上歧视曾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康复者,对此类歧视现象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
今年4月、5月、6月召开的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曾对稳岗促就业政策举措作出部署。
日前,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启动。对未就业毕业生,7月13日国常会指出,落实已确定的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政策。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吸纳毕业生。
灵活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重要的就业形式,会议在对灵活就业者强化保障和服务方面进行了部署。
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
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重要支撑。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进而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7月13日国常会指出,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力落实稳就业政策,6月就业形势较4、5月好转。但稳就业任务依然繁重,要坚持就业优先,以发展促就业,以稳就业支撑经济加快恢复。
6月底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举行的第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认为,企业用人需求“缩招”和“扩招”并存,就业基本面向好。一方面,据智联招聘今年6月份调研,由于疫情散发带来的不确定性,部分企业预计下半年可能会控制招工规模;另一方面,在大型企业招聘职位数缩减情况下,中小微企业开始企稳,交通物流、信息技术产业保持增长,生活服务、加工制造业二季度疫情冲击受挫,6月份开始好转。
7月13日国常会指出,继续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持续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打通落实堵点,实行社保费缓缴、稳岗返还等打包办理。更多用市场化社会化办法增岗位。支持以创业带就业,对符合条件的初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继续发放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并由财政贴息。地方政府要拿出资金,帮助孵化基地降低初创企业场地租金等费用。
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保住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企业尤其是民企是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力。要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有针对性对策为企业纾困。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校招成本,要给校招提供五险一金补贴,或政府承担相关成本。
4月27日国常会曾指出,将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由5个特困行业扩大到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所有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90%。
各地也陆续出台综合“政策包”。北京市提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最高不超过5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或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50万元以下贷款,原则上免除反担保措施。
7月13日国常会指出,地方政府要承担稳就业主体责任,确保实现就业目标。
“一人一策”不断线帮扶
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攻坚阶段。在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举行的第二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会上,多位参会的高校就业工作人员介绍,就业率总体已达到85%以上,但仍需要加强“靶向发力”和“精准施策”。
7月13日国常会指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落实已确定的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政策。出台政策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吸纳毕业生。对未就业毕业生“一人一策”不断线帮扶。实施好以工代赈。
日前,2022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启动。对于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残疾、较长时间未就业等有特殊困难的未就业毕业生,各地方将组织党员干部、服务机构结对帮扶,制定“一人一策”帮扶计划。
张丽是重庆城市管理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幼年时的一次意外让她手部受伤,从此落下残疾。就在她找工作的时候,收到了一条来自当地就业人才中心的短信,询问她有什么就业意向,有什么就业困难等。同时,为她配备了“一对一”就业帮扶导师,在就业导师的鼓励下,小张在一家企业找到满意工作,达成就业意向。
据报道,针对就业困难大学生,重庆市已经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台账,实施了哪些帮扶措施、帮扶推进到哪一步,都做了明确标注。
截至目前,重庆已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2万余场,提供岗位超过83.6万个,帮扶特殊困难大学生6.5万人,发放求职创业补贴4588万元。
目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迭出,各地各部门都在大力拓展就业岗位。人社部、教育部、民政部联合发布通知,部署推动各地发布一批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岗位。近日,三部门再次发文,要求全国90多万家社会组织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社会服务机构拓展服务空间,加大高校毕业生聘用力度。国家公务员已经开始补录报名,今年补录名额大幅增加至5182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城乡社区是基层治理的主战场,也需要扩充基层治理的主力军。基层治理事务繁杂、千头万绪,而社区工作者人手不足、老龄化的问题突出。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将有力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保障和服务灵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