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稳就业扩消费 纾困政策密集落地
时间:2022-07-14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随着近期国内疫情形势总体好转,各地全面复工复产,经济正在筑底回暖。

据央视新闻7月13日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力稳岗拓岗的政策举措,确保就业大局稳定。会议要求多措并举扩消费,确定支持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措施。

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发布以来,多个省份已相继出台相关的实施方案、配套政策,从供需两端发力,围绕促进消费扩大投资、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纾困市场主体等关键领域,拿出了一批超常规举措,力促经济企稳回升。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恢复的关键时间点。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速5.5%左右的既定目标,下阶段,稳增长政策工具箱如何扩容和创新,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各地促消费放大招

消费领域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扩大消费是各地稳住经济大盘政策措施的重要发力点。

近日北京市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助企纾困促进消费加快恢复的具体措施》,共提出27项助企纾困措施,包括助力消费领域企业恢复发展、稳定增加汽车消费、壮大数字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提升家装家居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和保障措施七个方面。其中,将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发放1亿元餐饮消费券,对全年网络消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奖励等具体政策。

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戴颖表示,消费覆盖餐饮零售、文化娱乐、体育康养、休闲旅游等多重业态,涉及人、货、场等多种要素。消费领域企业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面临诸多困难,亟须精准施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存发展能力。

近段时间以来,各地促消费纷纷放出大招。比如,深圳发放3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广东设立3000万元“有奖发票”资金,围绕零售、餐饮、文旅、住宿、体育等领域,科学制定奖励办法,提升市场消费活力。

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是促消费的重要发力点。比如,上海以大宗消费为抓手,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按照国家政策要求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对置换纯电动汽车的个人消费者给予一次性10000元补贴。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5月下旬以来,有20多个省和40多个城市发布了促消费的政策,从购车补贴,以旧换新补贴、换购新能源补贴,到发消费券、发油卡等全面发力。

这推动了6月车市回暖。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94.3万辆,同比增长22.6%,环比增长43.5%,增速处于近6年同期历史最高值。

上海还实施家电以旧换新计划,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按规定予以适当补贴,支持大型商场、电商平台等企业以打折、补贴等方式开展家电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电和电子消费产品促销等活动。

此次国常会要求,要加快释放绿色智能家电消费潜力。在全国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鼓励有条件地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实施中要维护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保障公平竞争。支持发展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提升信息网络、电力等基础设施对家电消费的支撑能力。

千方百计稳住市场主体

如何帮助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和个人渡过难关,是当前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国常会强调,就业是头等民生大事、稳经济大盘重要支撑。有就业才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进而带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要承担稳就业主体责任,确保实现就业目标。

在各地的稳经济政策中,稳就业是重中之重。河南省出台了16条政策措施稳就业,包括加大“降、返、缓”政策支持力度,对贷款到期但还本困难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安排,努力开发30万个以上就业岗位等。

江苏全力挖潜岗位,制定并推动落实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招考2万多人、科研助理招聘6000人、国有企业招聘2.9万人、“乡村振兴志愿者计划”招募2000人、西部计划400人等招聘计划。

除了新增就业,稳住现有市场主体也是政策的重点。《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提出,针对企业实际困难,从阶段性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扩大房屋租金减免范围、多渠道为企业减费让利、加大退税减税力度、发放援企稳岗补贴等方面,综合实施“缓免减退补”政策,多管齐下为企减负。

天津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许颖悟日前表示,在基层调研中,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反映最集中、最期盼政府出台的是减税降费、减房租、稳岗返还、金融支持等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快速增加市场主体现金流,帮助市场主体恢复活力。

在天津稳经济“35条”中,为市场主体解难纾困的政策措施有18条。比如,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力度,在已实施制造业等6个行业留抵退税政策基础上,将政策范围扩展到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7个行业。对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三项社会保险缓缴政策等。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卓勇良表示,量大面广的中小服务业从业者、经营者、投资者是经济活力的重要单元,也是疫情下受冲击最大的群体,理应是纾困政策关切的重点,政策要“一竿子插到底”、真解渴,要确保政策的可触达性、实操性。要出台多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