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万亿”新征程,深圳施工蓝图徐徐展开,工业、制造业成为了关键词。
“到2025年,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新经济发展国际领先,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深圳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定下了目标。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深圳经济遇到挑战。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7%,增速在国内GDP十强城市中垫底。经济减速指向了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知不足而后进。今年4月发布的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制造业”与“立市”放在一起。可查资料显示,这是2001年以来的首次,报告还以制造业单独成章,指向“开创深圳改革发展新局面”。
随后,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先后出台。5月,深圳发布促进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30条举措,明确“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6月,深圳发布《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点名“20+8”产业;同月,深圳科创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
连番举动,提振了深圳制造业的信心,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为此,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深圳本土制造业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深圳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路径。
深圳制造强市具有示范效应
先看一组数据: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4%,这是近十年来制造业比重连续下降后的首次回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制造业数据“逆势”上涨,呈现出其在“稳增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强国的大背景下,地方层面也在加快出台鼓励制造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省份纷纷提出“制造业强省”相关部署。其中,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制造业立省不动摇”、“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推动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广东省内,在深圳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前,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广州,在今年1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
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和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经济基本盘,稳住制造业,实际上就稳住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载体。深圳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等,呼应了中央对当前经济的判断,也契合广东省打造“制造业强省”的要求。
当前,中国城市工业已进入万亿元时代,深圳是唯一一个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且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的城市。
数据显示,2021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13万亿元,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全部工业增加值1.04万亿元,仅次于上海。另外,2021年,深圳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1760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4家,排名全国第四;新增19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排名全国第一。
“作为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我国的工业重镇,深圳强调‘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具有示范效应。”曹钟雄表示。
深圳制造的优势与挑战
在全国和全省制造业发展大局中,深圳聚焦制造业是重要一环。立足自身实际,强调“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是深圳当前和未来的发展需要。
纵观深圳40多年来的发展,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一直是支持深圳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来一补”起步,深圳打下工业的底子;从模仿创新为代表的工业化到立志腾笼换鸟,淘汰低端落后产能,深圳获得“世界工厂”的名号;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圳制造”已经踏进新的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下,深圳要“开创工业立市新格局、争创制造强市新优势”,则需要摸清制造业的优势与不足,实现扬长避短。
站在整个制造业层面看,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制造业具备四大重要特征:一是配套完备,产业链牵引能力强;二是产业的引领性、创新性、前沿性比较强;三是先进产业的迭代比较快,外溢效应明显;四是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比较突出。这些基本特征都反映了深圳作为大湾区范围内先进产业发展引擎的作用正在不断强化。
作为本土企业,科达利在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