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获批一周年: 产业链迈向跨省融合 中心城市辐射或催生更多百强县
时间:2022-07-09 00:00:00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字号:T  T

在科创资源上,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尝试“异地投入、共享产出”。

“老伴在南京的孩子家出门买菜时,我正好从句容家出发。到了南京,老伴饭菜刚烧好。”从句容某学校退休的叶老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两地全程是“公交+地铁”,用了不到1个半小时,而且可刷免费的老年卡。

所谓“地铁”,是句容城际铁路(南京地铁S6号线)+2号线(南京地铁)。S6号线是南京地铁在2021年底开通的第一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南京—镇江句容市),这让南京都市圈实现了轨道上的共建,也使得宁句同城化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更为全国都市圈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借鉴。宁句城际开通后,3天流量近20万人次。

在宁句城际开通的同一年,宁扬、宁马和宁滁三条城际轨道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开工建设,“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

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全国第一个获得国家层面批复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与其他都市圈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位于本省地理中心位置不同的是,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其位置偏西南,且与安徽省多个城市接壤。按国家发改委的复函精神,作为全国首个获国家批复的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最重要的是探索“跨区域协调”,既要谋自身发展,又要发挥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既要为长三角一体化作出榜样和实践,更要为全国都市圈建设先行先试。正因如此,坚持交通先行,合聚互联互通便利,成为南京都市圈获批一年来建设中的首要原则之一。

作为一个跨省协作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至目前定格为“8+2”格局:即8个地级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安徽省的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和江苏省常州市的溧阳市(县级市)、金坛区,总面积约6.6万平方公里。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1年,南京都市圈10个地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6665.68亿元,较2020年增加4915亿元,总量占全国比重为4.1%,有8个地区的GDP增速高于全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3万元;全年度都市圈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48529.45亿元,增长22.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达到或超过全国。特别是到2022年一季度末,10个地区的经济总量接近1.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4.3%,位居全国都市圈前列。

在日前召开的2022南京都市圈党政联席会议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指出,随着“十四五”的深入,南京都市圈要扛起“探路之责”,要合力“实现应对疫情、促进消费回升、推动集群强链、增进民生福祉”。

2022年,南京都市圈获批一周年后,如何向纵深推进、加快突破?

跨省协调:从民生处着手

对于此前南京都市圈规划的获批,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表示,这是一个上下联动、两省协作的高质量成果。

除去经济总量等数据外,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主要参与人、中科院南京地湖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伟研究员看来,自正式获批后,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出了高质量。

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看,2021年都市圈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全国比重的2.4%、4.5%、4.0%,其中工业成为地区在疫情下维持经济稳定的核心。具体看,2021年,都市圈10个地区中有9个地区的工业投资增幅高于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3164.66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6%;规上服务业利润总额640.13亿元,增长18.7%,高于全国5.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2021年都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384.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2%,同比2020年提高0.1个百分点。衡量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指标外资外贸表现抢眼,尤其是都市圈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86.54亿美元,同比增长8.1%。

南京市发改委区域处人士表示,随着南京都市圈产业强链补链协同推进,产业结构将持续优化。

江苏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何雨则认为,在南京都市圈一系列的数据背后,在交通先行的基础上,“跨省协调”的着眼点在于基本民生领域的共享和共建。

医疗领域,通过南京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接入的医院超过90家,实现了10个地区的全覆盖。还制定了南京都市圈城市政务服务首批高频通办事项清单,139项群众急需的服务事项接入“跨省通办”,61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南京都市圈通办”。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在我们举办的各种路演中,来自南京都市圈城市的优质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拿到了投资,计划2022年下半年建立专场。”江苏省基金联盟会员单薇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推动建立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上,因各地都很重视且有投入,都市圈的各种路演、招聘会、创业大赛、职业培训等都实现了共办、共享。

与其他都市圈不同的是,通过横向的长江、纵向的淮河,南京都市圈被这两大水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中科院南京地湖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表示,南京都市圈基于南京沿江发展联盟和经济区域的基础。

因此,“在跨区域协调中,成员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共同贯彻,是建设中最容易取得共识的领域。”上述南京发改委区域处人士表示,经过共同努力,长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主要流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