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现任首相约翰逊7月7日宣布辞职的消息,成为当天最受热议的国际政治话题之一。原因在于,和三年前上任伊始的“意气风发”相比,连续两天超过50名官员选择用脚投票,同僚“逼宫”后多米诺骨牌坍塌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虽然根据各方媒体解读,其个人品行不端和任人唯亲是重要原因。比如导火线是坚持任用品行不端的下属平彻担任政府官员,加之不久前“派对门”事件持续发酵,使得其威信大打折扣。但风起于青萍之末,约翰逊的全面败退或许还有更深次原因。
观察这个问题有很多个维度。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辩证关系的简单逻辑在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需要并且为经济基础服务。因此,从经济角度切入的分析或许可以为更全面深入地看待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按照宏观经济分析一般框架,可以从五个维度剖析约翰逊辞职事件背后可能的经济因素。
首先,英国经济增速一直在低位徘徊。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约翰逊上任后的2020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衡量同比增速是-9.4%。作为疫情暴发后首次加息的西方国家,英国经济的糟糕走势或许充分验证了约翰逊政府的执政能力。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当选初期他收获了70%的支持率,而到今天同样70%的民意却是希望其下台。面对这一糟糕的经济形势,英国预算责任办公室发布预告称,持续经济冲击或使得英国债务攀升至GDP的320%。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英国GDP实际增长率将只有1.2%。
其次,疲软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非常有限。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一直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英国零售销售环比下降0.5%,而去年同期的环比值是9.0%。英国国家统计局对此给出的解释是生活成本冲击和家庭财务状况日益紧张,侵蚀了消费者的支出意愿。
其三,工业产出持续维持在低迷区间。2021年1月,英国工业产出同比增幅为-3.95%,该数据虽然在随后的3月回正,并且中途有所反弹,但当年12月数据也只录得0.94%。最新公布的2022年4月数据显示,工业产出同比增速只有0.73%。如此低迷的产出势必对英国经济的整体复苏进程形成了掣肘。
其四,通胀水平居高不下。虽然最新通胀数据尚未出炉,但2022年5月英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已高达9.1%,该数据今年1月值为5.5%;2021年5月和1月的同期值分别是2.1%和0.7%。此次黯然辞职,和2019年走马上任次月CPI只有1.7%的战绩相比,约翰逊领导下的英国CPI上涨了7.4%,刷新了自1982年以来的纪录。不断攀升的生活成本,毫无疑问是其失去民心的重要推手。
最后,经济景气指数难言乐观。英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今年1月以来持续下降,截至2022年6月,制造业PMI已降至52.8,而去年6月的同期值为63.9。服务业PMI也延续了制造业的颓势,自今年3月以来持续下降,截至6月份英国服务业PMI为54.3,和去年同期值相比下降了8.1。在高企的通胀面前,虽然英国的Gfk消费者信心指数月度值自2021年1月以来就一直为负,但刚刚过去的6月,-41还是录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低值。
可以说,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下,高企的通胀严重打压了英国经济复苏的信心。而约翰逊政府对此束手无策,这大大影响了其执政根基。有意思的是,在约翰逊辞职消息正式公布的当天,英国股市竟然还一反常态地小幅收涨,而在此之前,英国富时100指数自年初以来已下跌7.01%。
实际上,联系其在一系列国际热点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以及放任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和民生之艰,约翰逊今天的下野也不足为奇。这也再次说明,扎实做好自己的事情比什么都重要。只是,面对经济领域如此之多的治理赤字,在七国集团(G7)经济增速垫底的英国,接下来的经济复苏曲线可能难言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