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成都高新区已经成为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的首选之地。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6月28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齐碳科技时隔半年再度发布新款纳米孔基因测序仪。作为“全球唯二、全国唯一”将纳米孔基因测序技术推向商业化的企业,齐碳科技的新品一经发布就引来基因检测行业的赞叹。而这家公司,正是生根于成都高新区、成长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本土企业。
齐碳科技联合创始人谢丹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成都高新区为公司创业和成长提供了很多帮助,而且像他这样从国外回到成都高新区创业、就业的人还有很多。
近日,成都高新区成为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的10家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家获此激励的“双创”示范基地。如此一来,成都高新区在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等方面将获得重点倾斜。
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国第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身处其中的企业,又可以享受到成都高新区怎样的发展利好?其中有哪些可供其他高新区借鉴的经验?记者近日采访了成都高新区的部分企业和发展见证者,试图一探究竟。
“孔雀西南飞”
成都位于祖国的内陆。在成都高新区刚刚创立的世纪之交,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有很好的高新产业发展基础,相比之下,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成都并没有多少优势。如何打破产业僵局?吸引人才、培育本土企业,成为成都高新区首先要做的事情。
说起对人才的重视,西财智库首席运营官、《高新之道:成都高新区发展路径解码》一书作者、曾长期在成都高新区工作的吴军向记者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在十多年前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阿斯利康公司的一位全球化合物科学总监到成都参会,成都高新区领导力邀其本人到高新区做研发,并提出高新区可以为其提供研发基地并匹配相应资源,临走前高新区领导甚至冒着细雨到机场为他送行。
在优质的创业、研发条件及高新区官方诚挚的邀请之下,这位总监最终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来到了成都高新区创业,这才有了2020年4月在科创板上市的这家成都公司——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那位回国创业的总监就是公司的创始人李进。
到如今,成都高新区的人才、企业引进政策和服务更加完善。这里不仅有“金熊猫”人才政策,还针对蓉归派、海归派、学院派、创客派的“四派人才”企业制定了针对性的优待政策。落地成都的不同人才、企业能够享受相应层次的购房、子女入学、创业空间、人才公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比如,成都微康生物的创始人唐勇多年前在南京的一家公司担任研发带头人,在发现西部地区医疗行业的即时检测(POCT)领域有很大的市场空白后,他决定回到家乡成都创办微康生物,成为了“蓉归派”的一员。
而齐碳科技的谢丹同时是“海归派”和“蓉归派”,他告诉记者,在美国的10年间他已经成家,且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有稳定的工作。但在了解过成都高新区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并于2016年组建了创业团队。
为了帮助初创企业顺利成长,成都高新区在融资、惠企政策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成都高新区每年都会给企业组织很多企业发展方面的免费培训,都是很专业的人来讲,高新区也会为企业和融资机构牵线。说实话,这些帮助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微康生物副总经理彭琨告诉记者,其实能够进入成都高新区的企业,就已经比其他企业有了更多的机会获得资本的青睐。
锚定三大主导产业
高新区的重点产业如何选择?这曾是成都高新区在起步之初遇到过的问题。现代通信、计算机媒体技术、光机电(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等产业都曾进入成都高新区的重点发展产业名单,但很快又被排除。最终在1995年,成都高新区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大主导产业方向。
但彼时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尚不成熟,产业生态如何破局?2003年,成都高新区等来了机会。当时,国际IT巨头英特尔公司在寻找第五座全球生产基地,成都高新区凭借快速崛起的电脑市场、为企业服务的效率和不断涌入城市的年轻人,成功将英特尔收入囊中。当年英特尔即注资3.75亿美元,在成都投建了一座大型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后又多次追加投资。在英特尔的示范带动之下,一大批世界顶级的跨国企业陆续落地成都。
现在,成都高新区已经聚集了华为、京东方、戴尔、德州仪器、富士康、奕斯伟、业成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形成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以及网络通信四大产业链。2021年,成都高新区150家电子信息规上工业企业累计产值达到了4702亿元。
成都高新区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选择,也经历过一些调整。“成都高新区一开始就瞄准了医药产业,但起初的主要方向是中药现代化。”吴军介绍,在产业发展了一段时间后,成都高新区将主攻方向逐步调整为生物医药,这个方向一直延续到现在。当时的选择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正确的,也是在这样的战略布局下,现在成都高新区已经聚集了赛诺菲、艾尔建、倍特、蓉生、地奥、迈克生物、美敦力、成都先导等近3000家生物医药类企业,还在不断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