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在中共中央宣传部6月28日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如是表示。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12位,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很多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
这十年,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中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断提升,境外投资存量从不足6000亿美元增至超过2.6万亿美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实现全方位生活改善。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赵辰昕还列举了多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他表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惠及全体人民,民生兜底保障网进一步加固。
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中国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大力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约26.2%。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胜利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
这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进。
目前,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过去十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
同时,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
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持续创新,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等更加灵活有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我国的营商环境大幅优化,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最新的第31位。
中国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26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起步。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颁布实施外商投资法。全面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覆盖全国所有口岸,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下一步,改革重点有“四个高”:一是高水平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平等保护、全面保护、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体系,健全公平竞争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二是高质量市场主体。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民营企业结构性改革步伐,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是高标准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抓好要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