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当前困局与长期韧性
时间:2022-07-0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2年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会议前后的多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稳住经济基本盘的政策措施,并反复强调督促落实。2022年3月至今,中国经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一些经济指标明显走低”:工业生产、居民消费、私有部门投资、就业,以及物流人流,均呈低迷态势。[1]同时结构性问题凸显,中小企业经营和年轻人就业的困难尤其突出;[2]金融系统稳定以及地方财政状况也面临考验。[3]

一、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原因

当前困局原因何在?直接原因是一系列超预期的因素。第一是疫情冲击超预期。同时,疫情之下地方政府收入下降,防疫和保民生开支上涨,财力困难。

第二是2021年以来的经济深度调整超预期。去年以来,对以教培[5]、互联网[6]和房地产行业[7]为代表的多个领域进行的结构调整和规制重塑,带来了相关领域深度的调整。

第三,国际形势动荡超预期。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了全球供应链和金融体系,给中国的外贸和外资造成了很大压力,中国企业的全球扩张也遇到困难。[8]同时,美欧日疫情期间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自197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大通胀,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美国经济衰退概率大增。[9]

这些超预期因素导致“中国经济当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超预期因素的冲击下,居民和企业收入下降,支出刚性,就业和经营困难,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自然的反应就是收缩消费和投资,就业更加追求稳定,经营规模收缩,静待宏观形势明确好转。这种情况下,居民和企业的消费以及投资需求仍在,只是流动性不足迟滞了这些需求实现的过程;企业的产能也未严重受损,也是因为流动性不足、需求收缩、不确定性增强,导致产能利用不足;最后叠加市场主体的预期因素,加深了需求和产能收缩的程度。

将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理解为中短期的流动性危机,有两重含义。第一是中国尚未发生由于市场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带来的中长期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目前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仍然是短期的,是可以通过宏观政策发力及时扭转的。不宜过分夸大危机的严重程度。中国经济中长期(10年左右)的基本面仍然向好,韧性十足。

第二,此次流动性危机叠加内外多重因素,预期的转弱尤为严重,[10]经济难以自行修复。中短期的流动性危机持续下去,可能造成资产价格暴跌,市场主体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因为资产价格暴跌而债台高筑,“躺平”了的居民持续性地收缩消费、购房、工作上的努力、乃至结婚生育,而企业持续性地收缩投资、产能和创新以降低负债,经济进入长期低迷。[11]因此,目前各方面政策需要高度重视、充分发力,及时扭转需求收缩和供给受挫的局面,改变市场主体的预期。

当前困局下,市场主体有两点突出的担忧:一是短期内稳经济的政策到底落实情况如何?其力度是否足以在短期内扭转局面?二是更长期的担忧,中国政府是否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否仍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并平等、依法对待市场主体?结构性改革能否继续深化?

当前的困局是短期的,但其引发市场主体的担忧和疑虑,却可能是长期的。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并不丰沛的国家,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是靠激发人的努力奋斗实现的,本质上是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的体制和政策不能继续激发人们对未来的美好预期,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稳经济政策的出台及其对预期管理产生的效果,就成为中国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催化剂。

二、稳经济政策及其逻辑

面对当前困局,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计划或者正在推行哪些政策来稳住经济大盘?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来稳住经济大盘。6大方面包括: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做好失业保障、低保和困难群众救助等工作。[12]之后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和一系列“国常会”不断督促落实。这些政策属于中国面临短期需求不足和流动性危机采取的“标准动作”,同之前强调的“六稳六保”在目标和发力方向上一脉相承。[13]

这些政策的思路和逻辑是什么?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用于调控中短期的总需求;[14]第二类是结构性改革措施,用于消除经济运行当中的结构性扭曲,提升中长期效率。

2012年以来,中国面临增长持续放缓、总需求长期疲软的经济形势,其宏观经济政策的特点是:以财政政策发力为主,特别倚重政府基建投资拉动总需求;货币政策稳健,对货币总量宽松非常谨慎,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15]结构性改革阶段性重点明确且调整迅速。[16]目前公布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承袭了这些特点,以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为主,辅以多个领域的结构性改革措施。

国务院稳经济6方面33项一揽子政策措施中,有24项直接与财政有关。财政政策主要的工具有基建投资、减税降费和财政补贴。发力的方式有存量政策前置和增量政策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