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治理为社会经济提供服务、支持与保障的过程中,如何更科学地收集运用数据、打通层级之间的数据壁垒、避免数字弱势群体的资源被“掠夺”等问题亟待解决。
“数字治理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治理问题,不是数字和治理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之间的融合转型,既需要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的赋能,更需要治理手段、模式和理念的创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上海一网统管城市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说。
在近年的疫情防控中,数字治理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刘杰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和病毒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可以复制,且传播很快。如果我们加强智慧城市建设,让信息的速度跑过病毒,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疫情。”
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助力疫情防控
在刘杰看来,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智慧城市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但是一座城市不会因为应用技术的先进而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变得智慧。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智慧城市技术要帮助实现数据资源、应用系统以及后台服务体系的无缝连接,才能够高速度、低成本地满足实际需求,发挥出智慧城市的作用。
其中,“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元素,数据的运用也已经成为城市治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力量。”刘杰说。
他以新加坡的实践为例,2020年3月,新加坡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初期发布了一款名为“合力追踪(TraceTogether)”的应用程序(App),这款App可以主动采集数据,并在需要时对采集到的数据开展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后台系统无缝链接。
“TraceTogether这款App的基本原理就是使用智能手机中的蓝牙功能,当两部手机在附近时(一般范围在8米左右),TraceTogether便将附近的智能手机的信息加密生成临时的身份标识号(IdentityDocument–ID)以及相互联系的时长,记录在各自的手机中,保存25天。如果某个手机的持有者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那么疫情防控部门就可以查看TraceTogether应用中的ID信息,追踪到与感染者密切接触以及次密切接触的人员,使其在第一时间收到疫情防控部门的通知信息,尽快做好应对准备,并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刘杰说。
而对于目前在防疫过程中,通过场所码获取相关人员信息的方案,刘杰也提出了一项改进建议:“场所码需要人主动用手机去扫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的自觉性以及能力有一定要求,但是从技术层面上,可以更低成本地主动获取相关人员信息的方案,比如‘人体红外线感应传感器+蓝牙+NB-IoT+小喇叭’,这一套组合起来成本应该不超过100元,而且连5G都不需要,只需要2G、3G就可以了。”
在信息收集充分的基础上,要发挥好智慧城市的功能,就需要运用好这些数据。
刘杰告诉第一财经,随着疫情的发展,已经有了比较大量的数据,应该针对这些数据做一些分析。一方面,把分析的结果及时公布给市民,可以让人们重视相关环节的防控,避免更多的感染。另一方面,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帮助管理决策的结论,让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工作。比如,如果传播的途径是物资,那么供应部门应该重点做好保供渠道的防护,尽量减少居民自发的团购,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此外,如何更好地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让智慧城市更系统地发挥作用,也成为大家关心的话题。
“今后五年,上海要抢抓新发展机遇,成为数字文明的先导者、开拓者。”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城运中心主任徐惠丽在接受大江东工作室采访时说,在极端情况下加强协同抗风险的能力,不是简单的应急体系建设问题,而是整个政府职能的提升。要建设好数字政府的“底座”。政府的各个部门打通数据壁垒,逐步实现业务协同,在一个平台上实现资源的流动。只有夯实了数字政府这个“底座”,大家在一个平台上,才能真正发挥最大效能。
刘杰告诉第一财经,如果突发事件在一座城市大面积产生,那么在刚开始的短时期内,就有可能会出现各种资源无法有效利用或发生相互挤兑等现象。这就需要整合和集成的智慧城市系统来为城市的管理者以及市民等提供端对端的服务,也就要求后台的政府部门以及相关机构等相互之间无缝连接各类系统,真正地解决“数据孤岛”和“职能烟囱”等现象,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的关键时刻,能够高效率地提供应对服务。
“智慧城市系统中实现各功能之间互访在技术上并不是难题,关键在于后台政府各个条块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智慧城市系统应用的效率和效益,取决于现实中条块分割的政府部门之间处理事务的优化与整合程度。”刘杰表示。
刘杰认为:“上海的智慧城市在商业领域的运行非常成熟,但在这次疫情应对中也暴露出,我们在公共管理的领域做得还不够。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从如何更好地服务人民而非仅从疫情管控出发,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
他认为,这次疫情过后,政府应该从基层抓起,做好基层的原始数据收集工作,围绕上海的经济发展服务来建立这个系统。获取数据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还是运用数据,发展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