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六稳”基础上首提“六保”,并将就业摆在“六稳”与“六保”之首。本文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年度就业数据分析过去两年来我国的就业状况,并探讨其政策启示。
过去两年我国三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基本情况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和2021年,我国就业状况发生了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继续减少,但降幅放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持续对外转移。到2019年底,第一产业就业占比24.7%,较1977年底回落45.6个百分点。新冠疫情大流行没有中断这一进程。2020和2021年,第一产业就业分别减少937万和643万人。与2015~2019年年均减少623万人相比,2020年第一产业就业降幅明显高于趋势值,2021年又恢复到趋势值附近。到2021年底,第一产业就业占比22.9%,较2019年底回落1.8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扭转2013年以来持续下滑势头,但增势逐渐放缓。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是我国吸收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和创造新就业的重要部门。到2012年底,第二产业就业占比30.4%,较1977年底高出15.6个百分点,贡献了同期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总降幅的38.0%。2013年起,第二产业就业新增和占比均持续下降。2015~2019年,第二产业就业年均减少304万人;到2019年底,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相较2012年底回落2.2个百分点。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令第二产业就业形势反转,对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20年,第二产业就业增加309万人;2021年增加169万人,较上年少增140万人。到2021年底,第二产业就业占比29.1%,较2019年底上升0.9个百分点,贡献了同期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总降幅的50.0%。
三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继续增加,但就业新增持续快速下滑。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是我国吸收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和创造新就业的另一重要部门。1994年起,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起再超过第一产业,跃居第一大就业创造的产业部门。到2019年底,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7.1%,较1977年底上升36.4个百分点,贡献了同期第一产业就业总降幅的73.1%。然而,疫情肆虐的两年来,第三产业就业扩张势头严重受损。2020年,第三产业就业增加245万人,远低于2015~2019年年均增加774万人的趋势值;2021年增加62万人,较上年进一步少增183万人。到2021年底,第三产业就业占比48.0%,较2019年底上升了0.9个百分点,小于同期第二产业就业占比的升幅。
四是就业总人数加速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自2015年起,就业人数见顶回落,到2019年底就业总人数7.54亿人,较2014年底减少902万人。这部分反映了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出现的影响。2016年起,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持续减少,到2019年底为7.90亿人,较2015年底减少1106万人。疫情大流行的两年时间,我国就业总人数分别减少383万和412万人,明显超过2015~2019年年均减少180万的趋势值,且缺口扩大。由此可见,虽然疫情暴发以来,第二产业就业状况有所好转,但不足以抵消第三产业就业大幅少增,以致难以完全吸收第一产业劳动力转移,更不要说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分母下降比分子快,则是第三产业就业占比近两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
就业形势变化反映了疫情对不同产业的非对称影响
世纪疫情持续冲击,但冲击是不均衡的。疫后经济复苏分化,即所谓“K形复苏”。在我国表现为,供给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制造业好于服务业、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微。从产业层面看,我国这两年就业状况的变化与疫情冲击下各产业部门的表现差异高度相关。
首先来看第一产业的情况。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变价同比增长3.1%,较2015~2019年年均增长3.5%低0.4个百分点;2021年增长7.1%,两年复合平均增长5.1%,较2015~2019年趋势值高1.5个百分点。可见,新冠疫情对第一产业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2020年,2021年影响消退甚至两年复合平均增速还略好于趋势。这与前述对第一产业就业的影响基本对应上了。
接着来看第二产业的表现。202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不变价同比增长2.5%,较2015~2019年年均增长5.7%低3.2个百分点;2021年增长8.2%,两年复合平均增长5.3%,较2015~2019年趋势值低0.4个百分点。从第二产业细分的子行业看,工业两年复合平均增长5.9%,较2015~2019年趋势值高出0.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两年复合平均增长6.1%,较趋势值也高出0.2个百分点;建筑业两年复合平均增长2.4%,较趋势值低了3.4个百分点,反映了疫情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是第二产业两年复合平均增速低于趋势值的主要拖累。
制造业的强劲复苏反映了我国疫情防控优先,率先复工复产带来的出口强劲增长。然而,由于制造业生产的是可贸易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故该行业越来越变成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导致近年来第二产业就业创造能力下降。对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与增加值不变价取自然对数后做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