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在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城市圈过程中正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日前,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在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参加武汉市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新阶段湖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确立了“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奋斗目标,并提出重点建设“武鄂黄黄”(武汉、鄂州、黄石、黄冈)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
据了解,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擘画了湖北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并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湖北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有利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对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秦尊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武汉市被定位为湖北省“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排头兵”,是贯彻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提出的“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要求的新尝试。
打造“武鄂黄黄”核心圈
坐拥“九省通衢”区位优势的湖北省日前提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湖北省是长江黄金水道和南北交通大通道的中心枢纽,是连接全国“铁水公空”交通大动脉的中心节点,并且东联长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粤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我国主要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因此,湖北省要“立足中部腹地和战略纵深,能够形成辐射全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市场规模”。
“武鄂黄黄”核心圈也应运而生。据了解,“武鄂黄黄”是指地处鄂东地区的武汉市、鄂州市、黄石市和黄冈市四市,是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而武汉市对“武鄂黄黄”乃至湖北省来说都是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王蒙徽此前强调,要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优势。“切实把地理区位优势转化为综合交通运输优势、物流优势,深化内引外联、双向开放,促进内外贸市场对接,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对此,武汉市如何在湖北省“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先锋、打头阵?秦尊文告诉记者,武汉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本身就肩负着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重任。而此次“武鄂黄黄”核心圈的提出,则抓住了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使得国家关于城市群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位,这也使得武汉市的核心引领作用能够真正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湖北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加快形成“强核、壮圈、带群”多点支撑、多极发力的格局,推动城市圈(群)协同发展。
据了解,鄂州市、黄石市和黄冈市等武汉都市圈城市也在相关产业布局方面发力。据“湖北发布”消息,鄂州花湖机场将于今年6月底正式投入使用,预计到2025年将开通10条左右国际货运航线、50条左右国内航线,货邮吞吐量达到245万吨,形成辐射全国、畅达全球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作为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枢纽,鄂州花湖机场将与武汉天河机场协同打造湖北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在继加密高速公路、铁路和城际客运专线等交通联系之后,鄂州花湖机场投入运行,可以进一步促进‘武鄂黄黄’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秦尊文表示。
产业集群蓄势待发
在区位优势加持下,湖北省如何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形成多点支撑,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汽车等产业已率先迈出发展步伐。据了解,当前湖北省要“打造‘汉孝随襄十’(武汉、孝感、随州、襄阳、十堰)为重点的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建设全国汽车产能基地”。其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目前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主攻方向之一。
据相关媒体报道,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武汉经开区”)作为目前国内汽车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在近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目前已落地的包括路特斯、岚图汽车等在内的9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整车企业、13家整车生产厂商以及500余家知名零部件企业。
另有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经开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6.5万辆,较2020年同比增长496%,完成产值106.7亿元,较2020年同比增长556%。
对此,秦尊文分析认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湖北省的强项。汽车产业对整个湖北省经济发展来说都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其中武汉市的优势产业较多,辐射带动作用更强。“尽管武汉市的汽车生产规模在全国还落后于广州和上海等城市,但汽车市场的销售额较高,高附加值产品也较多。总体来看,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比较好,并且从今后的发展趋势而言,武汉市也拥有先发优势。”
不只武汉市,湖北省内的十堰市、随州市和襄阳市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