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重大项目开工助力基建稳增长 下半年经济有望逐季回升
时间:2022-07-04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继5月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后,多地相继出台促投资举措稳经济。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湖南、湖北与河南等地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公开资料显示,6月25日,湖南大兴寨水库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今年重点推进的55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总投资51.14亿元。随后6月26日,湖北省宜昌市集中开工19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094亿元,多为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生态民生等项目。稍早的6月21日,河南省郑州市集中开工281个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598亿元,涵盖新基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设施等多个领域。在业界看来,基建项目的陆续开工是拉动下半年投资回升的重要动力。

近月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呈现加快迹象:官方数据显示,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7%,增速比1~4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全部投资增速高0.5个百分点。另外,来自国泰君安证券统计数据还显示,5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62.7%和59.1%,分别高于上月1.7个和6.8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57.9%,环比升0.9个百分点,说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

受访业界专家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各地重大项目公布和开工的时间较去年明显提前,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建投资稳增长的作用;预计下半年经济会逐季回升,在政策上还预计未来可能会发行特别国债和提前下达2023年的新增专项债额度来加大基建投资力度。

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基建投资、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进度,是有效抵御国内疫情和国际复杂环境冲击实现稳经济、稳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选项。”对于多地重大项目集中开工的现象,中国财政学会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

在张依群看来,此轮基建投资主要特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规模大,此轮基建投资规模、项目数量超过以往;二是覆盖广,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进一步扩大,更多关系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福祉亟待改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基建、新能源、交通水利、市政工程等重大项目纳入投资并陆续开工建设;三是进度快,财政部要求今年地方专项债券6月末基本发行完毕,8月末基本使用完毕,基建投资筹措使用进度超乎寻常;四是作用明显,此轮大规模基建投资作为托底中国经济的主要利器正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对稳经济增长、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梁婧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还表示:“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政府着力推动重大项目开工,一方面是为了抢抓前期受疫情影响耽误的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要求,推动投资加快增长,更好地稳需求、稳经济、稳就业。”

不仅传统基建,山东省与江苏省还提出加快新基建发展:6月23日,山东省印发了《山东省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新型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到2025年,5G基站数达到25万个,5G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高质量、大规模5G网络全面建成。同样,江苏省九部门近期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若干措施》中也提出,切实加大新型基础设施、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城建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项目建设步伐,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项目,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就此,张依群告诉记者:“各地新基建项目主要包括网络通讯、数据处理、生态环保、海绵城市等,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功能、增强技术支撑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梁婧也对记者表示:“新基建既包括围绕信息技术与数据为核心的技术开发和网络建设等基础设施,也包含由于数字化、智能化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应用,而带来新的基建需求及传统领域的改造。新基建已成为各地部署发展的重要方向。新基建的发展既有助于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率,为产业链发展提供更好助力,也有助于拓展基础设施发展空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需求。”

在这方面,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6月初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财政部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确保今年新增专项债券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力争8月底前基本使用完毕,将新基建、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更好地发挥稳增长、稳投资的积极作用。

张依群认为,将新基建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既是对专项债券投资领域的丰富,也是针对当前特殊环境所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新基建属于准公益项目,既是改善民生的重点,又是助力经济发展的焦点,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双重性,也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向更高质量迈进。

梁婧也告诉记者:“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运作模式差异大,新基建项目商业模式、应用场景、投资营利模式并不清晰,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也较难符合传统抵质押贷款条件,因此其融资面临较大挑战。将新基建项目纳入专项债重点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