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就没出过国门。一晃两年多。一些去过的城市在记忆中越来越远,如消费电子展的举办地拉斯维加斯,移动通信大会的举办地巴塞罗那,巴菲特年会的举办地奥马哈。
世界似乎在变小,从国外到国内,到市内,甚至一个小区之内。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2019年中国出境游有1.55亿人次,2020年只有2033万人次。根据文旅部《2021年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报告》,2021年出入境旅游接近停滞,全国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仅9400人次,而2019年为6288万人次。
在“闷死病毒”的同时,有的行业也奄奄一息。
好在这种收缩隔断正在反转,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开始常态化。
何谓常态?常态就如空气流通和水的流动,天经地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狭小、封闭、缺乏交流的环境,不仅伤害心情,还会扭曲视野,造成所谓“回声室效应”,即相近声音的不断重复,令身处其中者以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一旦听到什么不同的声音就尽可能否定,思维逐渐僵化、极化、零和化。
人究竟是群的动物,是离不开连接的存在。东京奥运会延后一年,还是“激情聚会”了,北京冬奥会的口号就是“一起向未来”,再过4个多月,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也将上演。
世界经济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慢球化”(slowbalisation)、碎片化、分化、裂化等阴影出现,但普遍联系与分工深化仍是基本盘,分化再严重也难以一刀两断。例如,即使在地缘经济分裂风险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俄罗斯天然气依然通过乌克兰的陆上输气管道输往欧洲。根据双方2019年底达成的协议,将确保俄罗斯天然气在未来5年内通过乌克兰境内管道过境,乌方由此将获得70多亿美元。
对中国来说,开放是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记。拆墙而不筑墙、开放而不隔绝、融合而不脱钩,是面对百年变局的战略选择。只要坚持开放,并不断推动全方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发展就不会停顿。
别把“脱钩”太当回事
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野,但“二战”后奠定的国际秩序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最终让开放与合作成为主流。尽管近年来“脱钩”声浪不绝于耳,新冷战阴霾若隐若现,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抗与割裂不是出路,也难成大的气候。
放任“脱钩”,一定会给全球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指出,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就导致2019年全球GDP下降了近1%。俄乌冲突爆发后,已有约30个国家限制了粮食、能源和其他重要大宗商品的贸易。假如世界经济分裂为拥有不同贸易和技术标准、支付体系和储备货币的地缘政治集团,仅技术分裂就可能导致许多国家的GDP损失5%。
但并不是任何对于全球化的调整都是“脱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欧盟、亚洲和北美跨境供应链在本区域内自给率的提高,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但这不一定会重创生活水平,因为洲级规模的各个市场也足以维持繁荣。“在某些情况下,区域层面将实现比全球层面更深入的一体化。”
所以我们要警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抬头,也要客观看到,一些经济体对供应链安全和供应链近岸化、在岸化、友岸化(friend-shoring)的要求,有其内在合理性;未来一部分外商投资的形式也可能更加追求灵活化、轻型化,如更多采用合约制造、服务外包、订单驱动、特许经营、管理合约、专利转让等方式,而不是采用重资产和一体化投资模式。这样的调整并不是消除合作,只是合作模式发生了变化。
一谈到“脱钩”,很多人想到的就是中美脱钩。如果看到中美贸易额还在增长,2021年更大增了28.7%,就会发现中美在很多领域的挂钩正继续延伸。在电子电气设备、玩具文具体育用品、机械锅炉设备、家具及家居用品等领域,中国对美有很大顺差。在油料籽和谷物、半导体和零件、油气矿石等领域,美国对中国有相当优势。双方是一种互补性关系。
芯片领域是美国对中国制裁的高发地。这里是不是已经“脱钩”了呢?
首先,制裁确实限制了中国芯片业获得先进制程工艺的机会,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芯”的内生性发展。在中低端芯片市场,中国企业的份额一直增长。2021年中国芯片制造和设计企业总销售额达到1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今年前4个月,芯片进口量同比减少240亿枚,原因之一就是自给率的提高。
其次,美国芯片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不断增长。2021年美股排名前20大的半导体公司,在中国市场增速居前的是英伟达(同比+83.0%)、AMD(+75.9%)、拉姆研究(+66.6%)、高通(+60.8%)、迈威尔科技(+55.3%)。高通、迈威尔科技、恩智浦、拉姆研究、应用材料公司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额的2/3到1/3。
总结一下,美国政府在一些关键行业、关键环节对中国企业的限制,能够拖慢中国在产业最前端追赶的步伐,但改变不了中国终将崛起的命运,也改变不了美国企业分享中国大市场的现实。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就不会太把“脱钩”当回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同时不放弃一切合作可能,这最重要。
别人越想“脱钩”,我们越要努力“反脱钩”
不久前结束的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开放是上海的最大优势,上海今后五年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