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0年疫情以来,消费一直偏弱。就全国层面而言,普遍接受的认知是,消费修复呈K型特征。但区域层面,对修复的特征的认知尚不充分。本篇报告,更多关注区域层面(城市),2020年疫情后,2021年消费的修复特征。
从城市层面进行消费的分析有客观上的难处:例如数据披露不完整。有些城市缺少月度的社零数据。有些城市缺少出行数据。此外,城市防疫政策的调整,可能收集不完整。但就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依然有意义:一是对今年疫后的消费斜率提供参照。二是获得一些启示,如果希望今后的消费修复程度更高一些,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特征要有更具针对性的应对政策。
(一)样本介绍
我们选择100个城市观察2021年的消费修复情况。样本情况详见正文。
(二)2020年疫情后,消费修复的四条路径我们进一步按照2021年这些城市有疫情的天数是否大于10,以及消费恢复程度是否大于80%(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2019年增速,如果没有疫情,消费增速可能也是逐年下行),将这些城市分为四个类别,即定义为四条路径。
路径一:疫情反复,修复顺利:这一路径仅三个城市:上海、南京、上饶。可能意味着沿路径一修复的难度较大。
路径二:防控好,消费修复顺利:城市有24个。主要特征:1)集中在极少数省份。24个城市集中在安徽、贵州、江苏、江西、山东等5个省。2)这些城市人流、经济恢复情况较好。
路径三:防控好,消费修复不顺利:这类城市数量多,达到45个。特征:1)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小城市。2)经济、客流恢复情况不如路径二。比如游客接待,路径三样本城市大概恢复至疫情前的72.9%,不及路径二的80%。
原因何在我们通过一些案例做一些观察。1)过度防疫,类如某城市,2021年1月仅新增一例确诊情形下,当月中旬执行全域封闭管理。2)受到跨省游熔断机制的影响。典型的案例是西部多个小城市。3)省内其他城市疫情带来的间接影响。4)经济对旅游依赖度高,受到旅游业恢复偏慢的拖累。
路径四:疫情反复,消费修复不顺利:城市数量:28个。特征:1)主要是一、二线城市,人口比较多的城市。2)城市交通客运恢复不佳。
为什么路径四消费修复不顺利一方面源于疫情的直接冲击。例如疫情发生月份,出行受限、消费承压。另一方面,可能源于疫情的衍生影响,例如,疫情后,居民可能对出行有一定的戒备心,减少出行。或者疫情期间收入承压,疫情后减少支出。这两方面的影响,在出现过封城的城市上,体现的较为明显。
(三)有哪些启示
路径二是理想选择。既能做好疫情防控,又能实现消费、经济的顺利修复。
对标路径二,做好一省疫情防控(促进省内城市间客流恢复)、促进客流至少恢复至2019年的80%,是其他城市/省值得努力的方向。
对于路径三,防疫政策有优化的空间。此外,对旅游依赖度高的城市,财政或需适当倾向以提高其消费能力。
对于路径四,尚有较大的消费提升空间。这些城市主要是人口大省、省会城市,本身消费能力较强。
风险提示:
疫情出现新的传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