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自强:如何实现更有力的经济复苏?
时间:2022-06-29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一、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政策需在三方向重点发力

当前经济形势已经触底。但很难重现2020年的V型反弹。对比2020年和今年的经济形势。2020年初武汉封城,全国经济一度停摆,但到了5、6月份,经济就已出现明显的V型反弹。2021年初,经济和生活已大部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但当前经济触底,却很可能呈现U型反弹趋势:预计今年三、四季度反弹力度较弱,很难实现回归潜在增长。二季度将呈现环比负增长,同比增速约在0.5%的水平;预计三季度同比增速将回升到2.7%,四季度将回升到4.7%,均低于年初预计的增速水平。一般来说,如果季度增速低于趋势值两个标准差(即下探到4%左右),市场主体的感受与经济衰退类似。

经济下行背后的因素,首先是如何平衡好疫情与经济。上海封控期间对产业链冲击较大,目前情况虽有所好转,但很难实现V型反弹,参考深圳、广州、珠三角等较早开始遏制了奥密克戎疫情的地区,当地货运指数、卡车流量也只是恢复到疫情前的80%左右,尚未做到满血复活;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更是要从低位缓慢恢复。尽管中央希望畅通物流,打通堵点,但在地方上的实际恢复速度仍然较慢。

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强,这导致封控措施的经济代价变大。采取“封城”措施的城市数量在4月份达到高峰,共有40多个城市被封控,这些地区的GDP占全国近四分之一。最近,上海逐步解封,产业链、物流得到部分恢复,但仍有十多个城市处于部分“封城”状态,占全国GDP比重接近10%。而且鉴于奥密克戎的特性,这种情况或许是常态,短期内很难看到所有城市都恢复到疫情前的畅通状态。

部分地区采取了中间路线,比如常态化核酸、闭环管理等,来尽量避免全面封控,这些做法也存在一定短板。像广深地区,较早地探索了常态化核酸检测,相比其他城市也更加便捷(核酸检测亭较多),但目前其物流畅通程度,也只恢复到疫情前的80%~90%,依靠线下消费拉动的旅游、航运、高铁客流则远未恢复到常态的50%水平。也就是说,常态化核酸、闭环管理等经验,似乎也只是一种折中的过渡路线,但经济的恢复程度在这一局面下依旧受限。预计三季度经济形势会好于二季度,原因是上海自6月初解封后,长三角的物流和工业生产有所恢复。从行业调研情况看,预计到7月份,以长三角为中心的汽车产业链大体能恢复到本轮疫情前约60%的水平,但疫情防控,依然会对居民出行、聚会、离市、离省造成诸多不便,因此,消费端与出行端的恢复会受到很大限制,服务业的中小商户依然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三、四季度的经济恢复将不会实现全面复苏,而是显著低于潜在增长水平的微复苏。

如何实现更有力的复苏?这将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宽松政策的力度;其次,监管要更加有序、更加可预期,加强纠偏信号,稳定企业信心。最后,经济复苏情况也取决于能否探索出更加常态化的防疫方式,更好地平衡经济复苏与防疫之间的关系。

第一,疫情防控措施与时俱进,平衡好经济复苏与防疫的关系。过去两年,我国“动态清零”政策非常成功。在海外产能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出口发展蓬勃,成为全球必需品供应的安全港。但今年海外需求回落,出口“拐点”可能已经出现。在此背景下,则更要依靠内需来拉动经济,而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平衡好经济复苏与防疫之间的关系。

疫情以来,东亚很多经济体都经历了从严防死守到常态化防疫的转变。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及时评估疫情的变化,补上公共卫生手段的短板。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过去几个月,我国在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自上海“静默管理”以来,全国老年人第三针疫苗接种率从51%上升到64%,上升了13个百分点。如果能把反复进行全民核酸检测的资源和决心,部分投入到疫苗接种上,迅速将老年人第三针疫苗接种率提升到85%以上,可能就为下一阶段的更可持续的疫情防控奠定好基础。实际上,韩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都曾经依靠严防死守来实现清零,但在老年人加强针接种率达到80%之后,采取了更加开放的疫情应对策略,所以目前那些国家及地区的奥密克戎疫情虽然感染人数众多,但平均重症率、死亡率已经控制在较低水平,医疗资源也未出现挤兑,这些经验值得参考。

第二,当前政策宽松力度依然不足。当前经济所受冲击压力不亚于2020年,但据统计,今年以来,财政、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大约相当于2020年的一半。财政政策方面,今年财政的扩张幅度,约为GDP的3%,包含了中央金融企业和央行上缴利润的转移支付,而2020年的广义财政赤字率的扩张幅度则为5.3%,财政政策力度还远远不足。最近,市场对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基建、发放消费券等政策的呼声很高。尽管3月份“两会”刚刚公布年度财政预算指标,现在进行调整,行政程序上存在挑战。但形势逼人,实事求是地看待今年经济面临的多重压力:如今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亟需积极地调整财政预算,比如将赤字率扩大幅度增至到2020年的水平,至少再释放2万亿左右的财政支持空间。

关于财政宽松的路径,是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支持消费?我认为二者都很重要,但对于市场主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