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于六月二十五日隆重开幕,市委书记李强代表第十一届市委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彰显了人民城市生生不息的磅礴力量,对牢记总书记嘱托、守正创新、城市治理、文化软实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和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均有深刻的阐述。笔者认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此轮大上海保卫战和疫情防控中,在调研中发现基层治理还有某些短板和不足。而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为及时有效地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情况”,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值得充分关注和未雨绸缪。
一、基层社区赋能的主要靶点
由于网络时代信息获取的便捷化、传递的极速化,群众关心的信息(如小区阳性患者情况)由于主客观原因未及时有效公开,造成了社区、网络谣言滋生的“产床”,也促进了民众焦虑、抵触、反抗的情绪在线上线下“蔓延”。如何回应群众的诉求,从接近和面向群众的“一线”宣传工作开始,不能仅仅是发布“我能说”的内容,还要积极回应“TA想听”的信息:此次防疫中不少小区居民业主、志愿者或下沉干部自发编辑发布的《疫情通告》《抗疫日报》等成了居委信息传递得力的“小喇叭”,获得了百姓的认可。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是进一步整合资源、理顺机制、完善治理的突破口,也是为基层社区赋能的主要靶点。
一是重视履职能力建设。居委会和社区工作者是落实上级要求的终端责任人,是直面群众的工作者,是基层治理效能提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社区治理强不强的核心力量。而疫情期间,社区工作除了缺“劳动力”,还缺“工作力”。如何充分调动其他马车和志愿者的广泛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是居委干部能力的一个体现。要加强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通过各层级常态化教育培训,夯实社区工作者的能力根基。此外,疫情期间的高强度工作,导致部分居委干部压力很大,在长期作战后出现了心态疲惫、动力下降等现象,如何防范基层年轻干部“心态老化”迹象,要积极完善居委干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体系和荣誉体系建设。如针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晋升路径,要重视相关文件精神的落细落实,加快开展职业能力鉴定,建立健全职称评价体系,将社区工作者纳入基层干部队伍规划,优化基层工作人才储备库,畅通优秀社区工作者进入事业编制的渠道等;重视社区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社区工作者先进选树宣传,探索开展专项荣誉评定等,构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荣誉感。
二是统筹整合资源共享。社区治理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撑,而专业资源多数情况下集中于条线部门。在区、街镇层面进一步统筹条线资源共享机制,为社区寻求专业支持提供更多更快更易触及的方式和路径,尤其是在生活资料供给、生命安全保障等方面,进一步畅通专业资源有序、可达地向社区流动。此外,在保证数据安全的条件下,加强数据分层级安全共享,为提高基层决策和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支持。如依托于市数据中心,进一步梳理数据资源目录,打破部门、条块壁垒,对于一些基础数据的采集,一次采集、多处使用;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数据治理思维和数据应用能力的培训,提升利用数据助力优化基层治理;强化应用支撑,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因地制宜,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治理能力。
三是挖掘专业优势共建。此次疫情期间,社区自治团队顺势而为,发挥了补位作用。如双报到党员、下沉干部、小区志愿者。要重视社区自治队伍可持续发展,牢牢抓住党团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年轻党团员、“双报到”党团员以及下沉干部应急支援机制,推动这些队伍从非常时期的应急军转为常态时期的生力军。下沉干部中来自市、区各机关企事业的不同单位,涉及多个行业、领域,他们在发挥专业优势、协同参与抗疫等方面可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进一步挖掘居住在社区的专业力量(如消防、医务等专业人士),加快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形成“社区一吹哨、干部即报到、组织建设即跟上”的工作场面,积极地加强各队伍在条线部门的专业资源统筹能力,以缓解非常时期容易出现的资源挤兑等情况。
二、推动志愿服务为治理抓手
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群众、小区志愿者挺身而出、积极参与服务,是小区抗疫攻坚的重要力量,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推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并明确提出“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之中,是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应对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社区志愿者这一群众自治组织和民间力量是推动和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有力抓手。
一是健全制度保障志愿服务。制度是推动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保证。一方面,要完善志愿服务的登记管理制度,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志愿服务及组织登记在册,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