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近日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支持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是南沙最早的“拓荒者”之一。2003年,港科大深度参与的南沙资讯科技园落成;紧接着,港科大在2007年独资成立了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今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迎来正式开学,港科大与广州南沙的合作进入更深层次领域。
据统计,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在深耕南沙的15年里,有超过90位港科大教授依托研究院在南沙开展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累计为大湾区超过300多家企业提供关键技术研发和服务,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近200件,积聚创新创业企业逾40家。
新定位下,如何看待南沙面临的机遇?如何理解大湾区建设中港科大的角色定位?港科大的创新基因如何助力南沙的科技孵化?
6月27日,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汪扬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分享他对港科大(广州)未来发展以及湾区创新产业发展的理解。
汪扬表示,创新是深深植入香港科技大学血液的基因,未来港科大(广州)通过交叉学科建设来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港科大(广州)助力南沙乃至湾区培养真正创新人才。
谈新定位:超前规划是南沙最大优势
南方财经:如何看待南沙打造“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这一新发展要求?随着粤港澳加快全面合作,南沙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香港可以在其中发挥何种作用?
汪扬:我认为,南沙很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个新区,所以有很超前的规划优势。举个例子,在城市规划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上,南沙从一开始就能考虑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南沙很早就规划了无人车驾驶道路。在人工智能发展领域,无人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都是未来中国科技发展重要方向。
我有个总体感觉,南沙区政府的眼光非常超前,从港科大的建设可以看出来,南沙规划考虑的都是未来二三十年经济和科创的发展,所以我对南沙非常有信心。
我在香港有不少朋友,他们在南沙有企业,与南沙的联系非常密切,未来通过港科大、港人子弟学校这些教育平台,香港与南沙的联系必将更紧密。
南方财经:《南沙方案》五大重点任务中,“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位列其中,重点强调“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方案中两次提到“香港科技大学”,如何理解大湾区建设中港科大(广州)的角色定位?
汪扬:纵观世界上所有的创新基地,没有哪个基地是不需要好的教育平台来做支撑的。其实不仅南沙,近年来深圳在引进优质高等教育力度也非常大,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发展就非常迅速。
作为优秀的教育平台,港科大是可以为南沙做很多事。作为高校,首先是培养创新人才。内地高校这些年进步非常大,光在SCI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引用次数已经是全世界第一,挤入科研大国,但在教学上还是偏传统的,这与评估体系有关——高校评估体系很少去鼓励创新创业。
大家都知道,港科大李泽湘教授带领汪涛创立了大疆,除此之外,他在松山湖基地还带出了一大批创业者,孵化出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比如云鲸、逸动,李教授整个学术生涯都全情投入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上。像他这样的教授还是比较缺乏的。
南方财经:港科大孵化出像大疆这样的独角兽,这样的创新经验有没有可复制的路径?
汪扬:主要还是李泽湘教授个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有一点,港科大历来都把创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港科大毕业生历来都有非常强的创业基因。事实上,香港科技园创业的年轻人很高比率是港科大毕业生。一个数据是,2021年,创科香港基金会列举18所具有“香港基因”的独角兽科创企业,当中7所由科大成员创立,如第四范式及希迪智驾等。这个基因我们非常希望把它根植到港科大(广州)。
谈人才培养:在南沙开设交叉学科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
南方财经:未来港科大(广州)将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有哪些探索?您认为当前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需要做出哪些调整和改变?
汪扬:港科大(广州)会在教学赛道上做进一步探索。美国波斯顿有一所大学叫欧林工程院(OlinCollege),它就是新工科教育,注重动手,注重创作,真正做项目,学生非常抢手,三年级就被大公司盯上,当然他们的毕业生更愿意创业和深造,港科大目前有红鸟硕士班,有MBA+,也都是更注重创新创业的新工科教育。未来在港科大(广州),我相信也会很快培养出一批创业人才。
南方财经:港科大(广州)要建设交叉学科,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汪扬: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其实现在学科边界是非常模糊的,我经常举一个例子,人工智能应该属于是计算机、数学、还是电子工程呢?其实三者都包括,现在可能还囊括了社会学科,比如伦理、隐私保护,而法律保护又是与技术密切相关才能实现。生物工程亦是如此,它涉及到医学、化学、计算机、数学等,最近蛋白质折叠取得重大进展,不完全是生物医学专家做出来,而是谷歌的科学家做出来了,所以现代社会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