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通通讯社驻京记者黄燕明28日北京专电》80后香港青年阿文(区熙文)2009年来到北京创业开餐厅,至今已经十三年,最高峰时开了3间港式茶餐厅--「味道港港的」。今年因疫情加上租约到期,关闭了其中一家,现在他们夫妻档一起经营著两家茶餐厅,一家在北京的CBD,一家在通州,餐厅深受附近白领上班一族欢迎,也让久未回家的在京港人吃到纯正的香港味道。
*看到巿场有发展空间,决意赴京创业*
2009年,二十五岁的阿文决定要北京创业开餐馆,他一开始开的并非港式茶餐厅,而是越南菜餐厅,会有这个想法,全因一个机会,有朋友想在北京开餐馆,想找一个同是来自香港的合夥人。至于为什么选择北京,2008年正值北京举行奥运会前后,他们看到北京的餐饮巿场以国内的不同地方的菜式如湘菜、东北菜为主,大多重油重盐,比较重口味,而他们想做的越南菜口味清淡,比较健康,阿文看到了巿场未来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于是只身来到北京。
现在回想起来,阿文认为,自己到北京创业的决定非常大胆,为了到北京开餐馆,他辞去了五星级酒店大厨的工作,积极准备了大约一年时间。阿文在酒店做大厨时做的是西餐,对越南菜系并不了解,他先是在香港花了数月研究越南菜式,后来直接飞到越南,学习了数个月后回港,准备妥当了才出发前往北京。
*万事起头难,一开始时多次想过放弃回港*
第一天到北京的情景阿文仍然历历在目,记忆深刻。他说:「那是2009年的1月7日,我背著满满一大背包的食材调料,从香港坐了24小时火车来到北京。」为了做出地道的越南菜,阿文从越南带回不少香料和调味料,在香港也采购了一些,但有些调料不方便飞机托运,他便坐火车。来到北京后,并非事事顺利,一切要从零开始,很多困难要克服,包括完全不懂普通话,要从头学起。他做大厨出身,并不擅长经营管理,所有事情都要一步一步探索。
开店的整个筹备过程长达一年,最困难的是确定餐厅选址,他和合夥人看过很多个铺面,都被合夥人否决。加上在北京人生路不熟,除了合夥人以外,在北京没有一个朋友,感觉非常孤独,阿文直言,期间多次想过放弃回港,他告诉合夥人,如果这次看的铺面还是觉得不行,他就回香港了。最后,店址确定,餐厅开始营业,有了些熟客,阿文在京接触的人多了起来,在朋友介绍下结识了一位北京姑娘,两人结婚生子,事业和生活都渐上轨道。
做了大概6年的越南餐馆后,阿文和合夥人因意见不合解散,这个时候,他遇上了创业的第2个贵人。解散后,他加入了一间港式茶餐厅,老板是一个年纪比他大一点的香港人,很乐意教他做各种各样的港式食品,包括奶茶和烧味等等,这段期间,他觉得自己学会了很多,整个团队的发展也很不错,但过不多久,老板要离开北京,团队自然就解散了。这时候,阿文决定自己开餐馆,内地流行起港风,阿文认为港式食物更多元化,决定做回自己最熟悉的香港味道:港式茶餐厅,便是现在的自家品牌--「味道港港的」。第一家店开在亦庄,只卖烧腊、鸡蛋仔、小炒和粥粉面饭,面积非常小。第二家店开在通州,一共两层、面积达二百多平米,CBD的店是第三家店,面积六十多平米。除了香港茶餐厅的特色,如菠萝包、滑蛋炒饭等之外,还有虾饺烧卖等点心,食物种类非常多元化。
*喜欢北京生活节奏慢,鼓励香港青年内地创业*
为什么在北京一留就十三年?阿文觉得,最喜欢在北京的生活节奏。「可能是我做的是餐饮行业的问题。在香港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在北京会自由很多,慢一点,舒服一点。譬如香港的大酒店的厨师每天要忙碌地工作十二到十五个小时,北京的酒店大厨只需要工作八九个小时。」他说,香港人的生活忙碌,早餐时间长,爱喝下午茶,餐厅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二点都人来人往。北京人的吃饭时间则很集中,午巿是十一点到下午二点,晚巿是五点到八点,其他时间基本上没甚么客人,轻松很多。「当然两地的收入不一样,在北京的收入会低一点,但其他福利会好一点。」
阿文鼓励年轻一代香港青年到内地创业,「如果有一技之长,可以考虑在内地发展。」不只是北京,其他的国内城巿也一样,现在国内巿场还是有发展空间,「没有手艺的话可能会没有安全感,如有专业在身,肯定不会饿死,差别只是赚得多还是赚得少。」
今年5月因为疫情的关系,北京的停了一个多月的堂食,只能做外卖,对餐饮业的冲击巨大,阿文的餐厅也受到严重影响,收入只有正常时候的两成左右,阿文说:「比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更严重,这次连交租都不够,只勉强够付员工薪水。」不过,他仍然不失乐观的心态:「就当作是放假,我自己开餐厅以来,一年365日,除了农历新年休假一周,其馀日子都在工作,没有一个周末陪过孩子,被逼停业一个多月,我整个月都和家人去了郊区露营玩。」他对未来仍然不失信心,「大家常说狮子山精神,狮子山精神就是要逆境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