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才能行稳致远
时间:2022-06-28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2022年过半,区块链行业创新似乎陷入瓶颈期;新概念不再层出不穷;过去一年大规模招聘的风景不再,甚至出现了裁员;一些行业从业者对于Web3.0的方向感到迷茫,似乎大公司、大项目已经占据了主要的创新赛道。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过往的新兴行业发展中也很常见,拉长时间看,这只是有前途的行业正常的阶段性波动,并不值得悲观。

基本面也存在周期

我们经常听到“周期”这个词,如果把它拆分开,大致可以分为5种周期:政策周期、融资周期、资产价格周期、需求周期和供给周期。

政策周期,即监管当局对于一个行业的监管变化周期,有时放开,有时紧缩,根据行业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只不过在不同的国家,因为经济发展的效率、行业自身特点等等方面的因素,政策周期的频率不同。

融资周期,即企业在融资层面,面对的周期性调整,融资周期一部分的诱导因素是政策周期,比如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就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出现“美联储宽松则融资容易,美联储紧缩则融资艰难”的情况。

资产价格周期,即资产价格的牛熊波动,资产价格的波动比较敏感,也比较频繁。资产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融资周期,因为整个经济体并不完全是贷款融资驱动,比如股票质押融资,就与股票市场的周期密切相关。

需求周期,即对于某些产品阶段性需求的波动。影响需求周期的因素纷繁复杂,比如季节因素、农产品的生长周期、节假日因素、居民的收入变动、新产品对于用户的吸引力等等。

供给周期,一般是行业的叙事周期、产能扩张/收缩周期。供给周期在大宗商品行业的波动最为明显,也最容易跟踪。比如互联网行业,并不是重资产行业,主要是人力资本投入,所以周期波动跟大的招聘周期关系密切。

以上5个周期波动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不同周期之间会有相互影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也体现在这里。

我们常说的基本面周期,主要是需求周期和供给周期的综合,直接反应在一个行业的利润和产能上。

从开办实业来看,原材料的成本、制造环节的工艺和费用优势、有效的销售网络、产品能否很好满足用户需求、员工的创造力、新产品的研发实力、品牌等才是决定企业能够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制造业行业,基本面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是产能。产能的扩张周期,往往对应着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而一旦产能建成,往往对应着产能过剩的局面。这在产成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比如大宗商品行业最为明显。

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基本面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创新能力。如何提供差异化的满足用户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招募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这类型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基本面周期的意义

之所以存在基本面周期,是因为供给和需求的非连续性。供给侧的产能和创新都不是线性变化的。企业扩张一般在“供不应求”阶段,而行业整体性扩产完成可能又出现产能过剩,随之而来的企业破产又对应着产能出清。

新产能从建设到投产需要时间,创新能力的变化更是如此。硬件设备的升级迭代很快就会导致行业出现洗牌。比如马太效应极强的游戏和智能手机行业,新的游戏设备出现,对于传统游戏设备冲击很大,而依附于新旧设备的游戏也因此兴盛和淘汰。

需求侧的非连续性,最为显著的就是节日、名人带货效应对于某些消费品的脉冲式需求。这种脉冲式的需求侧变化也存在于科技行业。比如2021年热门应用Clubhouse,在ElonMusk等一众明星带货之下,很快热度上升,但由于该产品缺乏粘性,不可追溯用户社交过往,用户对于Clubhouse产品体验产生厌倦感,它的热度也很快消散。

供需两侧的非连续性变化是泡沫化趋势的催化剂,所以从长远来看,基本面周期的作用在于去产能、去泡沫、夯实行业发展。

基本面周期有利于去掉不扎实的叙事,让行业从业者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更能在中短期内实现的方向。

“互联网电视”概念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受限于当时芯片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内容创作技术等基础设施的助力,直到2015年之后才在主要经济体落地生根,在此期间智能手机行业成为了上述技术的重要推动力。

电动汽车早在19世纪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出现产业化、规模化,是由在百年之后的特斯拉公司引领,在此期间燃油车行业高速发展,孕育出了流水生产线、高强度车体、高能量密度电池等有助于电动汽车发展的技术。

VR眼镜的雏形出现在20世纪中期,但直到最近几年相关成像技术、芯片技术、云计算能力才有将VR产业化的可能性,在此期间由个人电脑行业出现,助力芯片等行业迅速发展。

可见,一些叙事虽然有可能落地,但从概念成行到最终落地,需要其他技术协同发展,需要较长的发展路径。

图源:Wikipedia

基本面周期有利于筛选无法满足行业长期发展方向的从业者。基本面的上升周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有吸引力的薪资水平,吸引更多人才流入。这种情况近10年的互联网行业屡见不鲜,但在上升周期内进入的新从业者,一部分并不具备能陪伴行业成长的能力,对于行业的理解可能也不够深刻。那么,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