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经济学分析中,“偏好”(preferences)通常被假定为是固定的。但是,在偏好可能会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气候缓解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会如何变化?
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西奥·康柯、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专业的初级教授莱纳斯·马陶赫和伦敦政经学院经济学与政府学专业IGPatel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在近期发表于VoxEU的一篇专栏文章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他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中的偏好加以影响,碳税能够改变社会的气候偏好,而偏好的改变反过来可以使碳税的有效性提升38%。他们指出,定价的一些补充性工具的应用能够对偏好加以影响,因此应被纳入经济学形式化分析所使用的工具包之中。
正文
假设一位政策制定者意识到,西方国家中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成为素食者。那么,他应该如何将这一信息整合到自己对于气候政策的思考之中呢?
如果此时他选择参考传统的经济学分析,那么他可能会倍感困惑,因为在这些分析中,经济行为主体的表征只有两种可能的形式:(1)被转化为消费观念的更新,被视为出于对环境或自身健康等考虑所作出的决定:也就是说,经济行为主体只是在学习新的事实而已;(2)这些习惯的改变被理解为未多加思考的盲目决定。经济学家很少会作出这样的假设:人们会因为其深层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偏好。
在涉及气候变化的问题中,一些经济学家已经正确地指出了经济监管的必要性(KlenertandHepburn2018,KlenertandFleurbaey2021)。然而,当前的经济政策还不足以实现全球的气候目标。环保人士强调,消费者需要采取自愿的行动来减少自己的碳足迹。这表明,如果价值观发生变化,人类社会向净零排放的转变将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然而,与经济学家对向零碳社会过渡的方式的常规描述相比,这一观点有许多非常不同之处。
1、偏好,是固定不变的吗?
经济学分析的假设是,人们在自己当前的生活方式中有固定不变的偏好。因此,避免消费某些服务和商品,并转向选择更可持续的替代品,是一个需要付出福利代价的改变。在不考虑环境效益的情况下,碳税也会降低人们所获得的福利。举例而言,如果人们对肉类食品有强烈且持续不变的偏好,那么旨在减少肉类食品消费的政策就可能会减少人们所感受到的福利。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我们不能完全通过稳定偏好和行为偏见来解释经济行为主体的选择,而应该把选择理解为他们受社会环境影响后所作出的决定。社会对于许多议题的态度都在近年来出现了重大改变,吸烟和回收仅仅是众多案例中最普遍的两个(Nyborgetal.2016)。因此,价值观与社会文化的改变,将能够推动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发生长期变化。
税收可以从不同层面改变社会偏好。鲍尔斯和波拉尼亚-莱耶斯在2012年发布的一篇文章指出,税收可以改变经济行为主体在培养其偏好时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就环境政策而言,在低碳交通行业推行融合了收费(fee)和部分退费(rebate)的“feebate”综合机制,将可以通过对社会规范加以影响来提升其吸引力,同时也能够降低促进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所需的内在动机水平(Hiltonetal.2014)。此外,明显的同伴行为(peerbehaviour)将会对人们的一些消费决策产生影响,例如节约能源或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2、在将偏好视为内生性的情况下,经济学形式化分析是否可行?
在近期发表的两篇文章中,我们以“政策可以改变偏好”为假设对气候缓解政策进行了分析。在马陶赫等人今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作者结合了斯特恩在2006年发布的气候变化经济学主题报告,模拟了低碳和高碳这两种商品的消费决策变化。
作者假设,税收或基础设施项目等政策工具可以改变偏好——无论这一结果是政策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并将其影响加以呈现,如效用曲线和相对价格的变化。该分析表明,当税收水平使消费者对低碳商品产生偏好的提升或是降低时,我们就需对实现特定气候目标所需的税收水平进行调整。此外,当低碳基础设施引导社会偏好向低碳转变时,针对低碳基础设施的投资就会获得更高的价值。举例而言,成长于“自行车友好”城市的市民可能会更喜欢低碳的交通方式。
在康柯等人发表于2021年的文章中,作者将消费者描绘为嵌入社会的经济行为主体,会在同伴的影响下培养自己的偏好。在使用了类似于马陶赫等人的框架(Mattauchetal.2022)之后,作者发现碳税会产生两种类型的影响:第一阶段或直接效应是,通过常规的价格效应减少碳密集型消费;第二阶段或后续效应是,个体的消费偏好随着社会网络的偏好变化而改变。在社会网络中,不同偏好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税收的效果会因社会乘数而增强。经校准的模拟结果显示,偏好的改变估计将使碳税的有效性提升38%。这意味着,考虑到社会乘数效应,旨在实现特定排放目标的税收可以适当降低。
3、经济政策的形式化分析中,是否真的应该认为偏好容易受到政策的影响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表明,政策对偏好的影响的确可以通过模拟来呈现。然而,这并没有回答这是否会是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