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消费券已经成为各地促消费的利器。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发放的消费券对短期消费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如成都市6月22日公布“520”线下消费券的“成绩单”,此次4波次消费券核销率达到了94.27%。杭州市6月17日发放总额1亿元的今年第一期数字消费券,截至6月21日20时已核销518.33万张,核销金额5208.88万元,直接带动消费8.84亿元。
记者不完全梳理发现,湖北、哈尔滨、郑州、杭州、北京等多地日前开启了新一轮消费券发放,数额从百万元到亿元不等,既覆盖了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领域,也有餐饮、文旅等日常消费领域。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对消费具有一定的带动效果,一方面可以活跃消费交易活动,对百货超市、餐饮、旅游文化的消费拉动效果非常显著;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增长,进一步形成“增加就业-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的良性循环。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短期内对消费的撬动作用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提振居民消费信心,避免一些居民将疫情期间的低消费模式长期化,有助于保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宏观经济大循环运行在较高水平。
在促消费相关政策的作用下,市场需求逐步改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4月份收窄4.4个百分点。
“6月份消费预期有所好转,但短期内利润冲击下消费和服务业主体增长的放缓会抑制消费的反弹幅度。”明明表示,参考2020年第二、三季度的经验,消费难以出现“报复性”反弹,预计仍是个位数缓慢增长的状态。
王青表示,考虑到各地促消费政策频出,特别是汽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对车市刺激效果明显,预计6月份社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有望转正,实现1.0%左右的正增长,增速较5月份大幅上涨7.7个百分点。
“不过就二季度而言,由于疫情对消费冲击效应较大,投资稳增长作用突出,消费对GDP贡献率会有所下降,有可能从一季度的69.4%降至30%左右,对GDP增长的拉动率将在0.4个百分点上下。下半年伴随经济运行回归正轨,预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升至60%左右的常态水平。”王青说。
为进一步提振消费,明明建议,从稳定就业、改善收入预期的角度入手。一是继续大力推动就业与再就业,加强高等院校与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投入;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工资调控制度,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三是稳定物价和房价,在坚持房住不炒原则下,适当降低居民住房成本。
王青认为,当前局面下,稳就业是稳定消费、提振消费的基础;促消费是实现双循环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短期来看,可以考虑适度加大针对企业的稳岗补贴、社保医保减免缓力度。
“长期来看,促消费的根本还在于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王青建议,下一步的重点是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整体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政策面还要将共同富裕方针落到实处,重点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