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5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李强同志代表十一届上海市委作报告(下称《报告》)时提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明确定位。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清醒头脑,以自身努力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把国家战略综合优势更好转化为上海改革发展胜势。
谈及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李强说,要让“世界影响力”的能级显著提升。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取得重大突破,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增强,“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大幅跃升,城市软实力国际影响显著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全面提升。经过五年的努力,要推动上海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使更多的“上海指数”“上海价格”成为世界市场的晴雨表、更多的“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成为国际规则制定的参照系、更多的“上海创新”“上海品牌”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名片。
6月25日和26日,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各代表团分别召开分组会议,审议李强同志所作的党代会报告。
6月26日,李强同志在参加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地区系统第一代表团第二十组审议时说,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要先行探索路径和规律,率先应对风险和挑战,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在加快推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上迈出坚定步伐,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已有坚实基础
龚正同志25日在参加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金融、经济信息、临港系统代表团审议时说,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龚正说,上海实现中国特色超大城市现代化,创新是核心,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必然要求,城市治理现代化是重要基础,增进民生福祉是根本目的。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实现更大作为,打好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这张“王牌”,建好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这个“超级工程”,下好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先手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在沪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有力保障。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代表告诉第一财经,上海过去五年的发展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始终紧扣国家战略在上海的落实、落地,上海这些年之所以能够取得高质量发展,也是在这些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牵引下实现的。
权衡表示,这几年,上海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建设,初步形成了“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上海胶”等“上海价格”和“上海指数”,在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形成了一定的价格影响力,对引领全球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尤其是长三角具有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这是形成价格和指数的重要优势。只有不断推动更加国际化和高能级的开放发展,重要资源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才能明显提升,也才能在整个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的竞争和发展中体现出上海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无论是建设规模、建设水平,还是建造技术,中国建筑企业都是全球领先的。”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卫东代表对第一财经表示,上海建工始终坚持“中国速度、上海标准”的海外工程建设理念,累计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200多项标志性工程,“上海标准、上海设计、上海速度以及上海人的吃苦耐劳精神,都得到了当地人的认可”。
叶卫东提出,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上海建工会向外方积极介绍中国公路桥梁的设计理念,不断推动“中国标准”和“中国设计”走向世界,提高与别国承包商竞争的综合能力。以上海建工在东南亚的根据地柬埔寨为例,自2004年实施援柬7号公路项目起,上海建工已持续属地化经营18年,累计承建了27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修建公路近2000公里,建成大小桥梁百余座,其中长度千米以上的特大桥有7座,新建1座金边港集装箱码头等,已成为了柬埔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主要参与者。
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童继生代表对第一财经表示,作为对外经济为主的企业,在过去五年里,实现了较快的外贸结构调整,从原来单向的由中国加工、出口到境外的结构,调整为了离岸转口贸易达20亿美元、进口贸易达25亿美元、纯出口为50亿美元的多元化结构。
在童继生看来,这种结构调整,提升了企业的能级,“过去单一的外贸结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低成本。调整后,中低端的外贸加工向东南亚迅速转移,转移的过程中,带动了离岸和转口贸易,出现了新的‘两头在外、两头在手’,即市场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