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李律仁:香港与内地融合联通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时间:2022-06-27 00:00:00来自:中国基金报字号:T  T

自1997年回归以来,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战胜多次危机,依然保持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让香港迎来了新一轮广阔发展机遇,其“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联通内地与全球”的独特优势显得愈加突出。

“香港跟大湾区其他城市本来就是一体。”香港金融发展局主席李律仁对中国基金报记者表示,内地跟香港的联系在历史上就很紧密,因此,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和联通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香港金融发展局(“金发局”)于2013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是一个高层次、跨界别咨询机构,旨在就如何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更大发展及金融产业策略性发展路向上,征询业界并向特区政府提出建议,其工作范畴包括政策研究、市场推广和人才发展。

李律仁先生同时是香港资深大律师,专注金融案件,曾任职于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证监会”),他还是多哈卡塔尔金融中心监管审裁处法官、香港理工大学院士、香港大学亚洲国际金融法研究院荣誉院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学金融规管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高级院士。

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基金报:两地互联互通机制和粤港澳大湾区设立使得内地跟香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对香港来说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李律仁:互联互通、大湾区这些概念,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1910年粤港火车就通车了。我看到当时的历史图片,就想到其实所谓的大湾区、互联互通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发生了,表明这些融合、联通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香港跟大湾区其他城市本来就是一体。

视线拉回近期,沪港通、深港通股票互联互通是非常成功的。从沪港通、深港通在2014年跟2016年分别开通之后,经历过好几个阶段。一般来说,开始的时候市场可能有一些怀疑,中间有一段时间看来是非常的成功,然后因为种种的原因好像再没有创新高,又有一些怀疑的声音。

2021年,港股通合计占据香港交易所总成交额的1/4左右,沪深股通占据A股全年总成交额的10.75%。这说明沪深和香港的股票交易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债券通正在顺利推进。当然,由于债券市场目前主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个人投资者对它没那么熟悉,加之我国资本账户正在逐步放开,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资本账户的进一步放开,债券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最近开通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每日允许成交的最高额度是很大的。不过,它的限制也比较严,目前是在稳步推进过程中。据了解,初步纳入的产品以稳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对于香港的发展来说,与大湾区乃至内地在人员和经济等方面的融合非常重要。未来疫情改善之后,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也会有新的发展。

中国基金报: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要深入下去、为更多的人接受,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李律仁:如何在现行的制度设计上让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更深入人心?我想首先要鼓励银行去多做营销推广。

虽然目前入池的产品偏保守,但在大湾区部分收入储蓄比较高的家庭中,他们仍需要有一些钱放在相对安全的产品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湾区跨境理财通的潜在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是一个重大的金融创新。如果说股票互联互通是交易所和交易所之间的联通,那么,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是建立在一个全新网络上的联通。前者基于交易所背后成熟的经济网络,打通两个成熟的网络相对容易,比起建立一个全新的网络来说会更顺利。

举例来说,中介机构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可在大湾区售卖香港的产品;在香港以什么方式售卖内地的产品,风险等级和现有的香港产品怎么对照。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做,并且适合在闭环模式中完成。

不过,尽管客观环境中存在困难,但相对确定的是市场需求。我们建议把目前能做的推广先做起来。

中国基金报:最新的ETF通和以往的两地互联互通有什么不同?

李律仁:ETF通和之前的股票通、债券通、大湾区跨境理财通是不同的。对于香港来说,后三者引入了新的投资者,都是新的机遇,但ETF通将同时引入竞争。有竞争、有合作,才是一个高度融合的市场应该有的生态。

香港有A股ETF,如果联通了之后,你是买内地的A股ETF,还是香港的A股ETF?从决策者的层面来说,ETF通是展示了更进一步的两地互联互通的决心。

中国基金报:近年来世界大环境的改变对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有何影响?该如何应对?

李律仁:我认为正面与负面影响都存在。正面影响方面,近年来,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香港为国家发挥的国际金融功能增大了,即香港更能发挥它“既离岸又在岸”的作用,例如,一些外国机构投资者的项目继续在香港先落地。

另一方面,由于与中国内地有关的国际金融市场需求庞大,香港的金融人才便集中去做与内地相关的业务,那么,香港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步伐便放缓了。相对而言,新加坡在这方面发挥出更多优势,这点是我个人比较担心的。短期来看,香港作为一个窗口,可以联接内地和世界,但如果香港错失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机会,那么,长期来看将不利于香港乃至国家的金融发展。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