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部或研发中心设在上海的大量跨国企业,没有因疫情停下在华投资升级的步伐。
6月15日,在第35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颁证仪式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为新认定的3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10家研发中心颁发证书。截至今年5月底,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
“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是集团20多年在这里的发展所促成的。中国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而上海是最佳选择。”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锁具专业制造商之一,霍富集团高级副总裁ThomasReneBunke在当天表示,除了市场,上海还具有人才和科创等综合优势,这让他们把研发中心也设在了上海。
多年来,上海坐稳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城市的地位,一直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这座超大城市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并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
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告诉第一财经,因防疫而“暂时的缓步走”是为了下一步更好的发力和冲刺。拥有开放基因以及强大制造业、运输业、金融业基础的上海,有能力把全生产要素做到最佳配置,这也是上海接下来面临的更大考验。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对第一财经表示,“五个中心”建设在过去的5年里,规模和能级均有明显提升,这让上海在世界经济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五个中心”的内在关联也愈加紧密,彼此高度联动发展。通过“五个中心”的综合提升,上海城市能级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打造“五个中心”的升级版。
继续保持多项第一
在本轮疫情下,未曾有一天停转的上海港,截至5月底,其集装箱日吞吐量已回升至正常水平的95.3%。即使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今年前四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仍然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今年有望继续保持全球第一,进一步巩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目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2年蝉联冠军。
凭借突破10万亿元的口岸贸易额,上海在2021年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口岸城市地位,从2017年的7.92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0.1万亿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连续两年世界排名第三位,成为继新加坡、伦敦之后世界公认的国际航运中心。
除了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国际航运中心,上海在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的建设上,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其中,作为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试点之首,上海在消费这一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上,持续发挥引领作用。2021年,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万亿元,增长13.5%,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规模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夜生活指数同样位列全国第一。和2017年相比,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了50%以上。
上海是国内最早提出“首店经济”的城市,多年来在首店新增与累计数量上也始终领跑全国。单在2021年,上海就引进各类国内外品牌首店1078家,同比增长18.6%,并有超过3000个国际国内品牌在上海举办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和2017年的226家相比,年新增首店数量增加了近4倍,过去5年累计3788家。
稳居前列并且持续提升的,还有总部经济能级和研发优势。
自2002年在全国率先出台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以来,上海始终保持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城市的地位。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市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48家和外资研发中心512家,比2017年分别增加了223家和86家。
近年来加速涌入上海的并不只有跨国企业。全国尤其是长三角的民营企业,正在越来越多地选择把研发中心、管理中心和国际化业务总部放在上海。截至2021年,上海已累计认定民营企业总部388家。
2021年12月,小米集团在上海新设一家科技类公司,成为集团在上海的第9家企业。小米集团上海总部总经理闫永胜此前告诉第一财经,在追求“短链”和效率的当下,把研发放在上海,受益于当地的金融、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同时,也享受长三角的产业优势,是他们加速进入上海的综合考量。
在金融领域,上海作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集聚的城市之一,汇集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14家以及银行、基金、保险、信托、资管等6000多家各类中外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年成交总额突破2500万亿元,外资金融机构已占到上海金融机构总数的30%左右。和2017年相比,上海的持牌金融机构规模翻了两番,金融市场年成交总额增加了七成以上。另外,上海的现货黄金交易量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多个期货品种交易量亦居全球首位,原油期货也已跻身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
权衡认为,推动“五个中心”的建设,就像牵住了“牛鼻子”,让上海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有了明显提升。这体现在,上海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推动世界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尤其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上海所发挥的龙头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也让长三角地区与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的关系愈加密切。
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