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经济修复已然开始,本轮与以往有何异同?稳增长加码,如何助力疫后修复?本文系统梳理,供参考。
一问:疫后修复,有哪些经验规律?生产先行、需求滞后,基建和出口先行疫后修复经验规律,生产先行、需求滞后,基建投资和出口先修复、消费相对缓慢。2020年经验显示,疫后生产修复快于需求,工业增加值同比4月转正、达3.9%;需求中,投资与出口修复较快,前者指向稳增长基建发力,后者缘于生产修复推动挤压订单释放;制造业投资和消费修复偏慢、增速滞后约4个月转正,结构分化,中上游投资修复快于下游消费制造,必选消费修复快于可选消费。
近期数据显示,本轮疫后修复,也大体呈现类似特征,但修复节奏和弹性可能不完全相同。5月数据显示,经济已然进入修复通道,工业增加值同比转正,基建链和出口链相关产需相对较好,消费明显滞后、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延续负增长;高频指标显示,生产活动加快修复,炼油厂开工率5月以来持续抬升、但仍低于2020年同期,而需求端的建筑钢材成交量、挖掘机开工等改善尚不明显。
二问:本轮疫后修复,有哪些不同?物流人流恢复滞后,微观修复难度加大
相较2020年,当前物流、人流恢复相对较慢,或拖累供应链和消费等修复进度。疫情集中爆发时点、地点、防控难度等不同,带来的物流、人流等影响不同,例如,尽管物流已开始修复、但5月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较2020年同期下降近8%;城市商圈客流量总体恢复不明显、5月平均只有2019年的40%左右,而2020年3月客流量已开始逐步修复、4月已恢复到2019年的50%左右。
经历两年多疫情反复,微观主体报表更加脆弱、信心明显弱化,修复难度加大、结构分化。工业企业亏损额累计同比4月接近40%、与2020年大体相当,但经过一轮“爬坑”之后、企业资产负债增长动能或趋下降;以休闲服务为代表的服务业营收持续收缩。企业经营低迷,推升居民收入和就业压力,进而影响消费、消费者信心指数创历史新低,高频数据显示,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品增长均乏力。
三问:稳增长加码,如何助力疫后修复?加快人流物流修复,保主体扩需求当务之急,减少防疫“一刀切”,科学防疫的同时,加快人流、物流恢复。变异毒株特性等,导致局部地区疫情仍有反复,进而影响跨地区人员流动,民航客运量持续回落、4月创历史新低;人员流动受阻,进一步影响了物流畅通,快递、重卡等水平均未回到疫情前。坚持“动态清零”下,眼下地方或需因地制宜、优化防疫措施,保障人流、物流畅通基础,或才能加快相关消费、供应链等修复。
稳增长加码,保市场主体和主动释放需求“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保市场主体是当下发力重点,今年减税退税规模创历史新高,节奏加快、截至6月9日减税退税进度超75%,退税范围扩大,新增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七行业。需求加快释放,专项债新开工项目增多、3-5月新开工项目占比54%,投向基建比例抬升至60%;央地促消费力度均加大,对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刺激力度提升。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