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就业金融服务产品落地江苏质效观察: 人力资源如何为企业信用 "变现"?
时间:2022-06-16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要最大力度“稳岗”,要最大范围“拓岗”,要最大限度“保岗”。

这是近日江苏省人社厅召开的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传出的核心信息。

而就在此次会议前的1个多月,围绕当前这一最大的民生议题,江苏已率先启动了人社民生服务与金融体系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创新试点。

“就业优先”应该如何结合金融创新落细落实?江苏高质量就业“十四五”规划,金融着力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才能在力度、范围、限度上探索出普惠金融在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上的长效服务机制?

这些事关金融为民的关键答案,可能都在如今刚创新试点不久、就已风靡全省企业界的“苏岗贷”上。

1、稳经济大盘的“优先案例”:

“就业+金融”的全国第一次现象级创新协同

“企业的稳定运营有助于就业岗位的稳定供应,是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将就业优先作为先行指标而位居宏观政策目标首位的同时,涉及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的几乎所有举措,都是以企业为基点、落实于企业之上的。”

这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后,来自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于“就业优先”的重要解读。

作为就业大省,江苏对于这一最大民生议题的理解更为务实,今年以来,伴随着“苏政30条”、“苏政办22条”、“省人社厅12条”的密集出台,一场全力助企纾困、援企稳岗的“稳经济大盘”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今年4月,“人社+金融”的创新协同传来重大进展,在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江苏省联合征信有限公司等多机构的联合推动下,全国首个、面向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企业的金融创新产品“苏岗贷”,终于首先在江苏中行正式试点亮相。

“去年全省人社部门五级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及时建成,筛选出了‘苏岗贷’首批5万多户企业名录,但这些就业数据怎样成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又能如何真正转化成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一度依然是个难题。”

江苏省职介中心主任夏文哲介绍,“这中间我们也与其他银行有过类似探讨,但最终还是江苏中行最先展现出了国有大行的责任担当,在双方建立其充分互信机制的同时,江苏中行还主动且独立承担了风险,正因如此,‘苏岗贷’的各项试点准备工作也得以迅速展开。”

工商注册地在江苏省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营企业、企业用工人数不少于20人、企业上年度用工未减少且申请贷款时用工人数不低于上年末水平、企业职工全部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险,随着“苏岗贷”申请企业四项基本条件的正式公布,人力资源终于第一次在金融意义上,真正转化为了有形的重要价值资产。

根据江苏中行提供的最新数据,自4月下旬正式推出以来,“苏岗贷”已先后与各地级市人社部门完成战略签约,700多家中小微民营企业也已收到近30亿的“苏岗贷”信用贷款,而其需要支付的平均年利率仅为3.83%。

2、“苏岗贷”的顶层设计逻辑:

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中的三大金融着力点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制度设计应当对市场各个主体实现内生激励,否则单纯依靠对金融机构的指标考核难以有好的效果。因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着力点应该是既要努力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及性,又实现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同时要努力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这是在近年持续聚焦江苏金融服务实体落地质效后,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副院长陈柳的重要洞察。

正是基于对这三大关键着力点的深层次思考,“苏岗贷”创新制设计也有着更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

对于“苏岗贷”的低成本和可及性,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余志群首先做出回应:“首先,‘苏岗贷’的平均利率仅有3.83%,最低利率甚至可以做到LPR以下,这极大地降低了申请门槛,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普惠让利,而人社部门对于符合授信条件企业的精准信息推送,也让企业在获取相关信息和服务的可及性上有了明显提高。”

对此,夏文哲也表示赞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人社部门一般保持着密切的日常工作往来,加上人社深入到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服务体系,也让‘苏岗贷’触达企业既迅速又精准,而建成后的江苏人社五级一体化信息平台也已经或者正在与税务、教育、环保部门数据实现互通,帮助银行省去了很多重复征信筛查,而从实地调研来看,企业们对‘苏岗贷’普遍表示欢迎。”

在陈柳看来,“苏岗贷”的制度设计主要运用了人社部门的数据,双方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创新合作点,而从实际操作上,员工岗位数也不只是唯一的筛选标准,因此整体风险可控。

余志群则介绍了更多“苏岗贷”的风控机制细节,在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基础上,“苏岗贷”还重点参考了来自联合征信等官方平台对于企业的司法、税务、工商、环评等多维度评估,考虑到未来风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